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水肿临证3例话同病异治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杂志
摘要: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区及患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不同,因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一治疗原则,最早见于《内经》。此所谓同病异治也。笔者在近段时间的临床学习过程中,收集3例水肿病例,发现根据不同病机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取得不错疗效,故将心得体会整理于下。...

点击显示 收起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区及患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不同,因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一治疗原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病能论》云:“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日:此同各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笔者在近段时间的临床学习过程中,收集3例“水肿”病例,发现根据不同病机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取得不错疗效,故将心得体会整理于下。

        调和营卫发汗消肿

        患者,女,11岁。3年前查尿常规:蛋白定性(卅),但无其他不适,几年来多方求医未见良效。7天前受凉后出现感冒,自服感冒药后诸症基本消失,但2天前发现眼睑及下肢浮肿,按之凹陷,自汗,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此属风邪外袭,营卫不和,引动内饮而发水肿。治宜调和营卫,发汗消肿。遂予桂枝汤原方:桂枝10g,白芍10g,红枣10g,生姜10g,甘草5g。水煎服,日1剂。治疗3日后水肿消失,查尿常规:蛋白定性(+),余未见异常。遂未再给予治疗。随访1年,蛋白定性仍为(+),但水肿未见复发。

        益气健脾利水渗湿

        患者,男,75岁。自诉1个月前出现尿浊,双下肢水肿。有8年高血压病史,面白欠荣,气喘动甚,纳差多梦,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沉代。此为心脾阳虚,水湿内停。治宜温补心脾、利水渗湿。遂予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2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5g,山药20g,白扁豆10g,砂仁5g,薏苡仁10g,莲子10g,益母草10g,苍术10g,黄芪20g,桂枝10g。水煎服,日1剂。连服10剂后双下肢水肿消失,但仍有少许尿浊。再投原方7剂,尿浊消失。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患者,男,70岁。自诉多年来双下肢踝关节部位水

肿,按之凹陷,秋季更甚。有7年高血压病史,最高为180/llOmmHg。面色无华,眠差多梦,腰酸尿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此为脾肾阳虚、水邪外泛。治宜温阳化饮,健脾利水。遂予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加减:炮附子15g(先煎),白术10g,茯苓lOg,桂枝10g,甘草5g,白芍10g,生姜10g,牛膝15g,益母草10g,杜仲15g。水煎服,日1剂。连服15剂后双下肢水肿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水肿之为病虽为水液泛滥肌肤,出现全身或某体表部位浮肿,但因其病因病机不同其治疗大相径庭。临床只有辨证论治,把握病机本质,才能取得好疗效。这也从一个侧面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医同病异治的特点。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它是在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多元分析和综合判断的基础上进行诊断的思维方法,它抓住疾病阶段的主要矛盾——‘证”来拟定治则、治法,选择治疗药物的过程,也是中医思想对疾病和人的具体运用的过程。而同病异治则是辨证论治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同病异治的运用,绝不是刻意求奇,投机取巧,碰碰运气,而是要有其理论基础及临床依据的。

        治病求本是同病异治的根源。疾病的产生,必有其根本可寻;病机的变化,必有其关键可求。审证求因是同病异治的关键。审证求因就是由临床症状推求其病因病机,即所谓“司外揣内”。临床上没有无因之候,任何证候都是在某种病因病机的作用下,患者机体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反应。不同的病因病机,可以通过人体内部不同反应而表现出不同症状。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