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治未病“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摘要: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防止疾病发生。中医认为神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

     未病先防    .

     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防止疾病发生。

     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调摄精神。中医认为神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使气机通畅,有利于疾病康复。可见,做好情志护理,保持精神上安定、清静愉快,对提高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身体锻炼。经常进行身体锻炼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对慢性疾病,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锻炼,有助于关节流利、气机通畅,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生活起居护理。要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益寿延年,就应该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

     2.防止病邪的侵害。要做好未病先防,除了做到以上几点外,还应防止病邪的侵害。如讲究卫生,防止水源、食物和环境的污染;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应“避其毒气”;饮食有节,不妄劳作等,都是防止病邪侵害的有效方法。

     既病防变

     疾病已经发生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处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果断采取一切护理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1.在疾病尚未明确诊断时,护理人员要加强观察,通过病人出现的症状、体征及其有关情况的综合分析,为医生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防止疾病的发展。

     2.捕捉并发症的先兆,防止疾病传变。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可出现病情突变或并发症发生,若护理人员能及早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可挽回逆势,使病人转危为安。

     3.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则和途径,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防止未受邪之地被病邪侵害。

     愈后防复

     在疾病康复初期,余邪未尽,正气未固,外邪易再次入侵导致疾病反复发作。此期护理重点就是要防止疾病再次发作,此时可采取中药内服指导、情志调护、饮食调护、起居调护、康复锻炼指导等,以达到瘥后调摄、防其复发、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的目的。

     1.中药内服指导:疾病初愈,病邪余焰未熄,给予患者中药内服,可调养气血,恢复正气,促进疾病康复。

     2.情志调护指导:中医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不进,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说明患者的精神状态对疾病的治疗及康复有很大的影响,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相应的脏器,使其气机逆乱,阴阳失调,导致疾病的加重或复发。由于患者疾病急性期过后,脏腑功能恢复需要一段时间,患者容易产生急躁、忧思情绪,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对缠绵难愈,恢复较慢的疾病,患者精神负担较重,应“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指导患者行自我排解方法。

     3。饮食调护指导:《素问·热论》指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说明患病时如饮食不当,对疾病的转归、预后以及复发等都有影响。在疾病恢复期,选择适当的食物,做到寒热适宜,五味调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4.起居调护指导:疾病初愈,往往正气不足,卫外薄弱,应指导患者慎起居,顺应四时的变化。   

  5.康复锻炼指导:大病初愈,若活动过度引起劳倦,或足不出户,久卧久坐,均会影响疾病的康复。应指导患者适当活动,动静结合,以“小劳不倦”为度,使气血流畅,关节伸缩自如,恢复心肺、脾胃功能,有助于疾病的彻底恢复。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