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心肺同治疗鼻病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摘要:鼻为肺之外窍,鼻腔之功能全赖清阳之温煦,阴血濡养经谓:五气人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不利也。笔者认为,在治疗治鼻病的过程中,当根据全身和局部的不同见症及鼻腔的生理特点,注重心肺同治,气血双调,有形者去其实,无形者充其能,使清气升,阴血运,则鼻窍通利,说诸症可解。l鼻塞多嚏.调和营卫.祛风散......

点击显示 收起

    鼻为肺之外窍,鼻腔之功能全赖清阳之温煦,阴血濡养经谓:“五气人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不利也。”一个“利”字,包含了鼻腔的呼吸、温煦、嗅觉等诸多功能。笔者认为,在治疗治鼻病的过程中,当根据全身和局部的不同见症及鼻腔的生理特点,注重心肺同治,气血双调,有形者去其实,无形者充其能,使清气升,阴血运,则鼻窍通利,说诸症可解。

    l  鼻塞多嚏.调和营卫.祛风散结

    风性向上,善行而数变,一旦风邪外袭,首犯鼻窍,气不宣和则经聚不通。《灵枢口问篇》说:“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肺失清肃,正邪相搏而鼻痒,格邪外出则作嚏,笔者在临床中,对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出现鼻赛,涕清如水,狂嚏不已,局部检查鼻粘膜苍白水肿者,拟桂枝汤合苍耳子散加减。方中桂枝赤色通心,温能散寒,辛能发散外邪,芍药酸寒内和营气,姜、枣助桂、芍调和营卫,甘草有安内攘外之能,苍耳子、防风、白芷、细辛散风通窍。僵蚕祛风化痰散结,全方共秦调和营卫。全方共奏调和营卫、祛风散结之效。

    例l:陈某某.女,47岁。2002年2月7日初诊。患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3年,今春加重,每日晨起狂嚏不已,清涕滂沱.曾经抗过敏等药物治疗均末见明显效果。诊得患者面色无华,畏风易汗,鼻粘膜苍白水肿、中下道有粘液性分泌物,舌苔薄白,脉细。证属肺卫不固,营卫不和。拟方:桂枝5g,白芍12g,甘草3g,党参15g,生黄芪15g,苍耳子15g,防风7g,升麻6g,僵蚕,辛夷各lOg,生姜3片,大枣7枚,5剂。

    服前方鼻塞、多嚏明显改善,清涕减少。中药原方续服10剂后,诸症消失。按前方配丸药l料,早晚各服6克以善后。

    2  鼻塞久不解。益气升清,调气活血

    鼻塞持续不解或长期交替鼻塞为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及变态反应性鼻炎的主要症状,鼻镜检查每见鼻甲肿胀、肥厚或苍白变性。《素问玄机原病式》载:”鼻塞,窒塞也侧卧……上窍通利。而下窍闭塞.”因鼻粘膜赖清阳之温煦,故侧卧时上侧阳胜,下鼻甲缩小而窍通,下侧阴盛,下鼻甲充盈肿大而窍塞。由此可见交替性鼻塞与阳气之盛衰、气血之流畅有密切关系。若风邪反复滞留鼻窍,鼻粘膜长期处于充血肿胀状态,血泣脉虚,气行不畅,日久气血瘀滞难解,粘膜、骨膜增殖少而粘,并常伴有耳鸣、头痛、失眠诸症。《疮疡经验全书》说:”鼻居面中,为一身之血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则有“鼻塞治心”之说。为此,笔者对鼻甲肥厚,变性久塞不解者,拟“鼻通一号丸”治疗。方中党参、黄芪、升麻、附子益气壮心阳、实经脉;配当归尾、赤芍、川芎、桃仁、莪术活血化瘀、消积散结;香附加强调经行气的作用.苍耳子、辛夷、僵蚕祛风化痰、散结通窍。全方心肺同治,气血双调,鼻窍瘀滞可通。

    3  萎综性鼻炎。泻南补北。培土生金

    萎缩性鼻炎,多发生于年轻女性,以鼻甲粘膜、骨膜萎缩、结痂、恶臭为主要症状,同时伴见头昏、失眠、月经不调、掌跖灼热等阴虚见症,每在月经期或妊娠期加重。笔者认为.鼻为肺之外候,气血充盈之所,鼻甲肌膜赖阴血心濡养,其病机当与中医“痿症”同义。  《素问.痿论》篇揭示了“肺热叶焦”的主要病机为肺燥不能宣布津液,使五脏、五体失养而发生痿证。金元的张子和进一步分析了”肺热叶焦是肾水不能制心火,心火上灼肺金所致,朱丹溪则提出“泻南方补北方”的治法。为此,笔者根据萎缩性鼻炎的临床特点。认为本病的病机为心经郁热,水不能制火,土不能生金.故取黄连阿胶汤合养阴清肺汤加减。方中黄连、黄芩直折心肺郁火;地黄、麦冬、阿胶、鸡子黄滋补真阴,百合健脾润肺,清心安神,太子参,白术,茯神益气培土生金,石斛生津润燥.

    4  真性失嗅,养心益肺,清气通窍

    嗅觉不敏.监闲上分呼吸性失嗅和真性失嗅两类。前者由鼻腔粘膜肿胀、肥厚、变性、息肉等机械性阻塞,影响嗅素到达嗅区所致:后者则属嗅素虽达嗅区,却无嗅觉。诚如《冯氏锦囊秘录》所谓:  “若因卫气失守,寒邪客于头面,鼻亦受之不能为用。是以下不闻香臭矣。”此类患者多与肺气虚、邪闭清窍相关。对香臭之辨,又每依赖于心,《证治准绳.七窍门》引用《难经》条文说:  “心主嗅,肺主诸气。鼻者肺之窍,反闻香臭者,何也?盖以窍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临床中对失嗅的论治,当有形者去其实,无形者充其能。前者按常规审因论治,后者则养心益气。清气通窍,方取心肺两益汤加减。方中参、芪、茯神益气补血,养心安神,酸枣仁,五味子宁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祛痰利窍,紫菀、桑皮、路路通肺经之气血以通窍,石菖薄入心开窍逐痰。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