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吴同玉: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模式探讨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摘要:目前有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模式多集中于病与证的关节点上,对于其中的病,有考虑为西医的病,有认为是中医的病,然后再结合中医的证,但对中医证的模型成功与否则缺乏确切依据。笔者认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应该是现代医学的病结合中医的证,通过以方测证的方式验证中医证的成功与否,这在目前比较切实可行。1关于病证结......

点击显示 收起

  目前有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模式多集中于病与证的关节点上,对于其中的“病”,有考虑为西医的“病”,有认为是中医的“病”,然后再结合中医的“证”,但对中医证的模型成功与否则缺乏确切依据。笔者认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应该是现代医学的“病”结合中医的“证”,通过“以方测证”的方式验证中医“证”的成功与否,这在目前比较切实可行。现简述如下。
  1  关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模式
  1.1多因素复合模型
  多因素复合制作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适当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与实验动物科学知识,分别(或同时)采用传统中医学病因复制证候动物模型和采用现代医学病因复制疾病动物模型,使模型动物同时具有疾病与证候特征。如采用饥饿、疲劳、寒湿、惊恐、高脂饮食等多因素复合方法复制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此种模式考虑较全面,出发点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结合各种复合因素制作动物模型,但需要研究的是各种不同成因所致模型证候可能有所差别。
  1.2基于西医“病”的模型动物的宏观体征观察中医的“证”
  对西医疾病模型进行中医辨证以建立病证结合模型是指在西医疾病模型的基础上,不施加人为干预因素,在疾病模型建立过程中或建成后,观察并检测疾病模型是否具备中医证的特点(如寒热、虚实、阴阳、血瘀等),即观察疾病在形成过程中“证”的演变过程及疾病模型成立后表现的中医证型,进而确定某一特定的病证结合模型。然而,由于动物和人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其症状体征的复杂性以及一些重要的体征指标(如舌象、脉象、肤色和情志症状等)难以在动物身上体现和模拟等一系列问题,使动物模型中体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多半不具有或不能反映中医证候的属性。因此,宏观体征观察到的征象很难切实运用于传统中医辨 证,操作性不太强。
  1.3从西医病理判断中医的证
  如采用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并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制备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在此模型基础卜.再予强的松龙和肾上腺素注射制备2型糖尿病心血瘀证大鼠模型,从血脂增高、主动脉内壁下层增厚伴前期斑块和红细胞压积偏高和心血管形态学改变认为心血瘀证模型成功。中医的证其实质即疾病的病理,如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病理切片等,目前即使与中医证的相关性不确定,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证的实质。血瘀证的研究目前较多,主要与机体的血液流变学、血管壁等病变密切相关,很多情况下可以作为血瘀的判断指标,但与中医其他证候(如气虚、阳虚、气滞等)相关的理化指标则说服力较小,需要进一步研究。
  1.4在中医“病”的基础上建立中医的“证”
  病证结合模式应该是在中医病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的“证”,如在临床诊疗中,首先确定中医为何病,然后确定证候类别。如果是动物模型试验,也应该是先建立中医的“病”,然后建立中医的“证”。这种动物模型思路比较倾向于中医,但在动物模型试验方面尚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常说的中医疾病如咳嗽、黄疸、胃痛、腹痛等名称,往往是现代医学的症状。“症状(症)”是人体在疾病状态下发出的信息;“证候”是疾病在瞬间的症状总和,是信息群;“证”是由证候归纳总结出来的对疾病过程中所处阶段的病位、病性、病因和病势等的病理性概括;而“病”则是症状和证候的主体,体现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由于中医的病名很多情况下很难体现疾病的全过程和规律,因此,病证结合模型如果在中医“病”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的“证”似乎略有不妥。
  1.5在中医“证”的基础上建立西医的“病”
  即用传统的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特有的六淫、饮食、情志、劳倦等为致病因素建立符合中医病因的证候模型,然后予以药物、手术等方法建立西医病毒模型。如以过食酸味法建立脾气虚证动物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连续灌胃2一乙基亚硝胺120 d,可以建立脾虚胃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此种模型~方面继承了中医的思路,另一方面注重对现代医学疾病的认识。其实,运用传统病因致病建立证候模型,模型成立时疾病也出现了,再运用西药造疾病模型,新的证候又出现,因此,无法确保“证”的重复再现。
  1.6方证对应模式
  尽管可以常用方、古方、效方、名方、经方等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当代生物学、数学、化学、物理学和信息科学等最新进展提供的新理论、新技术及新方法,研究各方剂与证候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证候与方剂的“方证对应”关系来揭示证候的实质和方剂。但有学者认为上述方法仍然存在问题,如温阳法、补脾气法、滋阴法等均可使阳虚的指标得到不同程度的纠正。其结果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一个辨证具有上述外观表现的动物,通过助阳药验证,得出结论为肾阳虚模型,而实际上这是一个脾阳虚模型或脾气虚模型。中医传统的经典方剂是为相应的证候类型而设,如肾阴虚运用六味地黄丸、心脾血虚运用归脾汤等,方证对应是中医诊治疾患的基础,至于复方中药的复杂成分机理亦有待于未来详细研究。

  2关于病证结合中“病”的认识
  目前对病证结合中“病”的认识大致有两种倾向,即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现代医学的“病”,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是中医的“病”。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较为客观、全面,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疾病的特点和规律;而中医的疾病名称很多情况下与现代医学的症状名称相同,难以从整体上掌握疾病的特征。对此,笔者亦首肯应该是现代医学的“病”结合中医的“证”。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相比中医学更为微观,其主要是从病理变化特点上研究,而中医学主要是从宏观表象上阐述,两者侧重点不同。而要进行病证结合模型研究,应该利用已有现代医学“病”的模型结合中医的“证”较为合适。证是病变的瞬间病理特征,其本质就是与之相关的病理过程所包含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以“病理过程与证结合”作为“中西医结合点”,是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学的合理选择,并且有可能推动中西医结合在理论研究上的创新与突破㈨。
  3关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式的认识
  中医证候研究迄今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突破,其中一个非常关键因素是证候研究缺乏从基础到临床的重要桥梁——动物模型。目前,全面正确采集模型动物的证候特征,模拟人类进行辨证分析的可能性较小,更何况动物的语言、情绪表达、内心感受等难以人为揣测。因此,笔者认为,建立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利用以方测证的方法,通过传统中药的验证性治疗,反推模型动物的中医证的实质,可能较为合适。尽管中药以方测证存在片面性,如温阳法、补脾气法、滋阴法等均可使阳虚的指标得到不同程度的纠正,但如果进一步深入研究,应该会发现,温阳法、补脾气法、滋阴法在纠正阳虚指标的同时,还会有其他各自不同的特征,如温阳法着重点在肾、补脾气法着重点在脾、滋阴法着重点在肺等,这与中药的多靶点效应关系非常密切。但传统中药所特有的归经属性,表明某味中药对人体某些特别部位具有优先和特别的效果,则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设立严密的实验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复杂的因素,以最终验证性判断模型的证候类别。
  4结语
  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已经成为重要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基础,对临床研究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被广大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是中西两种医学在理论层面结合的范例,也是构建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但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其成功的研制将对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 2010-3-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