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从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癫痫探讨耳针治疗癫痫的科学基础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摘要:迷走神经刺激(vagusnervestimulation,VNS)疗法于1997年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为药物难治性部分发作癫痫的一种辅助疗法。VNS是通过在颈部迷走神经干植入神经控制假体(NCP)刺激迷走神经进行治疗。迷走神经在外耳有一分支即迷走神经耳支,主要分布于外耳耳甲部。笔者通过分析VNS治疗癫痫的解剖学机制以及耳针的作用......

点击显示 收起

  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疗法于1997年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为药物难治性部分发作癫痫的一种辅助疗法。VNS是通过在颈部迷走神经干植入神经控制假体(NCP)刺激迷走神经进行治疗。NCP系统主要包括脉冲发生器、袖珍磁铁、螺旋状电极、引线以及编程遥控头等。目前这种疗法被全世界范围内包括欧盟和加拿大等国家越来越多的患者所应用。
    迷走神经在外耳有一分支即迷走神经耳支,主要分布于外耳耳甲部。笔者通过分析VNS治疗癫痫的解剖学机制以及耳针的作用特点,认为耳针可能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耳支抑制癫痫。现阐述如下。
1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癫痫作用机制
    迷走神经包括传出纤维与传入纤维。Zabara”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在切断迷走神经后刺激其中枢端,VNS仍能对急性癫痫狗发挥治疗作用。提示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参与VNS治疗癫痫的过程。    。
    迷走神经向上投射到初级中枢孤束核。研究表明,孤束核(NTS)参与VNS抗癫痫的过程。Magdalen0—Madrigal等发现,电刺激NTS能够防止电刺激杏仁核点燃猫癫痫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Walker等研究发现,大鼠NTS中间亚核(mNTS)内1,氨基丁酸(GABA)的增加或谷氨酸(Glu)的减少可以增强前脑抗癫痫的作用。
    NTS除了接受迷走神经的密集纤维投射,也接受来自外周和中枢的,’‘泛投射,包括其他外周神经、脑神经、脊髓、脑干的多处结构和端脑结构。NTS接受广泛的躯体和内脏感觉投射、大脑其他部位的泛投射,在内部完成大量的信息处理后发出运动和自主神经传出纤维,其发出的纤维多突触投射到臂旁核、蓝斑核、杏仁核、延髓中部网状结构等的联系对大脑产生弥散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VNS可能通过刺激迷走神经传入支上传到孤束核,通过NTS与脑的广泛联系,从而发挥去同步化脑电、抑制癫痫的效应。
2耳针效应与癫痫
2.1  迷走神经耳支与副交感神经传入
    颈部迷走神经干主要成分属于副交感神经纤维。VNS则主要通过刺激迷走神经副交感传入纤维,起到治疗癫痫的作用。迷走神经耳支是迷走神经在体表的唯一分支,起白头颈静脉神经节,白该节发出一个分支后,再和附近的舌咽神经的一个分支合成耳支,在茎乳孔处又与面神经交通,穿出鼓乳裂后,分成2支,分别分布于耳廓外侧面耳甲腔、耳轮脚根部及耳甲腔、耳甲艇,所以,迷走神经耳支是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混合支。传统解剖学认为,支配外耳道和耳甲区的迷走神经耳支是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一般躯体传入混合支,但实际上这些脑神经都有副交感传入的存在。
2.2耳针激活副交感神经紧张效应
    实验结果和临床现象均显示针刺耳甲部(即迷走神经耳支支配部位)可以产生激活副交感神经紧张效应。实验研究发现,电针刺激耳甲可以产生副交感神经紧张效应。Litscher刺激耳穴中和眼睛有关的穴位可以增加眼动脉的血流量,而只有副交感神经有扩张血管和增加血流量的作用。Haker用心电图的细微变化来确定交感或副交感的兴奋性,发现刺激耳穴可以增加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临床上刺激迷走神经耳支分布区(即耳甲区或外耳道)引起类似于副交感神经紧张效应的临床现象有所报道。因此,我们认为耳针产生副交感神经紧张效应可能与激活了迷走神经耳支有关。
2.3耳针效应的形态学基础
    形态学研究表明,迷走神经耳支除了有纤维投射到三叉神经脊束核外,还有少量纤维投射到孤束核。耳针可以通过激活NTS神经元的活动增强副交感紧张效应。那么,针刺耳
甲部的穴位可能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耳支投射到NTS,之后如同VNS一样,通过NTS与大脑的广泛联系,起到治疗癫痫的作用。
3耳针治疗癫痫应用前景分析
VNS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声音嘶哑、咽喉疼痛、咳嗽、气喘等,存在手术风险,而且手术费用也不菲,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受到限制。
目前,临床上针灸治疗癫痫选穴以体穴居多,耳穴较少。体穴多选督脉、任脉穴位,如大椎。故今后的研究方向则宜从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的角度,通过与VNS和常用督脉穴“大椎”等比较,研究耳针治疗癫痫的疗效及效应机制。若耳针抑制癫痫的效应类似于或者略差于VNS治疗癫痫的效应,但因其简、便、廉的特点,也将在治疗癫痫上有一定的前景,可以作为治疗癫痫的替代疗法之一。
作者: 何伟 李亮 荣培晶 贲卉 朱兵 2012-3-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