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化痰祛湿法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

来源:中医药临床杂志
摘要:高血压病,是病因尚未十分明确而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在我国,据2004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可见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由于高血压不同程度地损害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导致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相关并发......

点击显示 收起

    高血压病,是病因尚未十分明确而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在我国,据2004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现患病人数约为1.6亿,比1991年增加了7000万。可见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由于高血压不同程度地损害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导致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化痰祛湿法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性,并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高血压病从痰湿辨治的理论依据
    高血压病隶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从痰湿治疗眩晕、头痛,古代医籍均有论述,如《丹溪心法》言:“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盖无痰不能作眩,痰因火动”。明•虞抟在《医学正传-眩晕》中指出‘‘其为气虚肥白之人,湿痰滞于上,阴火起于下,是以痰挟虚火,上冲头目,……治以清痰降火为先”。如论治头痛,《外台秘要.痰厥头痛方八首》谓:病源谓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逆上,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气头痛,或数岁不已,久连脑痛。”《丹溪心法.头痛》又言:“头痛,多主于痰。”以上古代文献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痰是致眩致痛的重要病理因素。高血压病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头痛头晕,头如裹,胸闷胸痛,肢体网倦,呕吐痰涎,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均为痰湿证的具体表现,而非传统的阴虚阳亢或肝肾阴虚所能概之。
    姚建斌研究发现高血压病中医证型构成分布比最大的为痰湿壅盛型,占46.67%;高血压分级水平以l级、2级为主。郑新等认为痰浊壅盛型多见于l期,占66.6%,目多见于男性,这与男性饮酒者居多有关。张志斌等收集3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探讨其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结果显示痰浊壅盛型所占比例最高,占37.88%。张荣珍等研究发现痰湿壅盛组男性分布多于女性,男女构成比具有显著性差异,饮酒人数占69.96%,显著大于不饮酒人数30.04%。与血压分级相关性的观察结果显示,痰湿壅盛组在1级、2级分布较多,分别为36.91%、40.67%,3级占22.42%。该研究显示吸烟、饮酒过度、嗜食肥甘厚味之品可能是导致痰湿壅盛的病因。痰湿是高血压及其并发症产生的重要原因,化痰祛湿法治疗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高血压病痰湿证的现代医学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高血压病痰湿证与胰岛素抵抗、盐敏感性、体重指数、血脂代谢等多种因素有关。
1胰岛素抵抗
    大量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及由此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与人群中高血压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张玉金等将65例高血压患者分为痰湿壅盛型、肝阳匕亢型、肝肾阴虚型及阴阳两虚型,测其空腹及餐后2h血糖、胰岛素及C肽,设立正常对照组进行胰岛素抵抗比较,结果表明:胰岛素抵抗是高血压病中痰湿壅盛的主要病理基础之~。黄俊山等1 6j发现高血压病患者血中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且各型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尤以痰浊壅盛最为显著。周菁等将72例研究对象分为痰湿体质组及平和质组,结果显示痰湿体质组胰岛素抵抗指数大于平和质组,提示痰湿体质人群较平和质人群更易于出现胰岛素抵抗。
2盐敏感性
    文献表明,盐敏感者在血压正常人群的检出率为15%~42%,在高血压人群中为28%一74%,且血压高的盐敏感性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吴启锋等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的盐敏感性极显著高于正常组,各证型之间也有显著差别:痰湿壅盛证的盐敏感性最高,占75%。肖荣伟通过研究发现盐敏感高血压患者证型构成中肝火上炎和痰湿中阻证显著高于其他证型,过食食盐的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证型集中于痰湿中阻证,而非过食食盐的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与盐不敏感的高血压患者相比证型分布没有显著差别。
3体重指数
    现代人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体重指数越来越高。体重指数是最简便也是最常用的诊断肥胖指标。张柏达对120例高血压肥胖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结果显示.痰湿壅盛型的体重指数与其他证型比较,其结果有显著性差异,表明体重指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呈正相关性,提示痰湿壅盛型是高血压肥胖患者主要证型。与中医所说的胖人多痰,多湿的论点相一致。王兰玉等通过对46例高血压肥胖患者辨证分型后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高血压肥胖患者以痰湿壅盛证较多,占58.7%。方素清等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5例,探讨其证型分布情况,分析发现阴虚火旺和痰浊壅盛型占前2位,BMI>t24者占65.33%,其中痰浊壅盛型的体重指数最大。
4血脂代谢紊乱
    既往研究多认为,血脂水平与痰浊密切相关,痰浊证的  生化基础是血清脂类含量的增高,血脂升高可视为血中痰浊的微观显现。姚建斌研究发现300例高血压患者中70.3%存在有血脂异常,其中痰湿壅盛型所占比例为61.4%。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其他证型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倪进军等。l41通过对600例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候的研究,发现痰浊阻遏证所占比例最高。张云飞收集11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设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研究发现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的血脂紊乱,在试验组各证型的比较中,痰湿壅盛型甘油三酯(TG)升高最明显,这与中医学关于高脂血症的形成是不谋而合的。痰湿壅盛型血清HDL—C低于其他证型,而其他证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以认为,HDL—C可能系人体正常的精微物质,对濡养机体各个脏器和维护其功能正常发挥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痰浊为患,有碍脾运,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不能化生水谷精微,导致机体正常需要的精微物质减少,而痰浊、膏脂等病理产物增多。
化痰祛湿治疗高血压病研究现状
    对于高血压病已有痰湿壅盛证表现者,可采用化痰祛湿法,临床疗效确切,在降压的同时,也可改善临床症状。如林韵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高血压痰湿壅盛证60例,结果显示治疗组I期高血压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70%,对照组有效率为28.6%。Ⅱ期高血压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0%,对照组有效率为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郑彩云通过观察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32例,结果显示,有效率为93.75%,血压下降及症状改善均七分显著(P<0.05)。沈金玲等认为痰湿亦常合并肝阳而上窜,故自拟化痰平肝饮治疗痰湿型高血压60例,方用法半夏,茯苓,陈皮,枳实,竹茹,白术,天麻,钩藤,夏枯草,益母草。治疗组对照组均口服依那普利,治疗组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化痰平肝饮。结果表明,有效率治疗组93.33%,对照组63.33%,2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Ol)。吴启锋等观察87例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2组均联用卡托普利和硝苯地平缓释片降压治疗,治疗组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煎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盐敏感性明显降低(P<0.05),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非常显著(P<0.01),甘油三酯和体重指数也有明显下降(P<0.05)。董滟等用黄连温胆颗粒治疗高血压患者36例,降压疗效有敦率为90.91%,中医症状综合疗效有效率为93.94%,结论显示,该药具有平稳降压作用,还可明显改善症状。曾燕静等用彩色多普勒检测温胆片治疗痰浊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流及内膜变化,并设安慰剂对照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IMT较治疗前明显缩小,颈内、颈总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可见温胆片可改善颈动脉供血情况,从而增加颈动脉血流量,减少其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韩丽等。22。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对高血压模型大鼠血清中Ang Il、ET及N0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半夏白术天麻汤可降低高血压模型大鼠血清中An9Ⅱ和ET的含量,提高高血压模型大鼠血清中N0的含量,从而达到降压的作用。由此可得出,化痰祛湿法不仅能明显改善高血压病人的临床症状,促进血压的稳定、降低,还明显改善盐敏感性以及具有降低血脂、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等作用。
结  语
    现代人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素体肥胖、恣食肥甘厚腻、饮酒过多或过度劳倦,损伤脾胃,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升清降浊失常,而致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近年来临床所见,痰湿型发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压病的发病与痰湿关系密切,痰湿不仅是高血压病的始动因素,而且贯穿于高血压病的全过程。高血压病临床常见的眩晕、头痛、头如裹、胸闷胸痛、肢体困倦、呕吐痰涎、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以及结合高血压病过程中经常伴随的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硬化、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以及血管内皮功能损害等病理生理改变,都是诊断痰湿证不可缺少的重要证据,表明无论是否具有痰湿证的临床表现,痰湿证存在于高血压的全过程并影响其发生发展,其已成为高血压病的重要的病理机制。因此.化痰祛湿法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应用前景一定会更加广阔的。但从当代文献资料来看,中医化痰祛湿法治疗高血压也存有不足之处,不论采用何种中医疗法,研究多侧重于重复性的临床疗效的观察、个人经验等,主观性比较强,而具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的基础及实验研究等目前仍然开展得不够,且实验手段和方法比较简单,分组随机对照试验的设立又相对比较少,使这些宝贵的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可比性、可重复性、准确性和可信度等受到一定的影响,难助推广应用和研究。多数研究停留在短期降压疗效及症状改善的研究,而对血压长期控制的有效性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研究并不多见。同时对于降压西药的停减率报道亦不多见。对高血压病痰湿证基因的研究尚有待发展。化痰祛湿法治疗在改善病人临床症状方面具有优势,可以从多方面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但目前关于化痰祛湿法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研究尚不多见。
作者: 武晓光 王守富 2012-3-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