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来源: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摘要:中风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所导致的神经功能残疾、血管性痴呆、植物状态等给患者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在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方面,超早期溶栓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受治疗时间窗等多种因素限制,多数患者失去溶栓治疗的机会。国内大量的......

点击显示 收起

    中风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所导致的神经功能残疾、血管性痴呆、植物状态等给患者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  。在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方面,超早期溶栓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受治疗时间窗等多种因素限制,多数患者失去溶栓治疗的机会。国内大量的文献报道中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有较好疗效  ,其治法主要包括疏风通络、活血化瘀、益气活血、清热化痰、通腑化痰、平肝熄风、补肾活血、清热解毒等,现综述如下。
1疏风通络法
    《素问•风论》指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在唐宋以前,医家多以“外风”立论,认为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不足,风邪入中”而发病,因此治疗上多采用祛风药治疗。至明清时期,大多医家倡导“非风论”,强调“虚、火、痰、瘀”致病,因此祛风药使用较少。近年来,中风的外风论被重新提起,并引起重视,祛风药的应用逐渐增多。治疗中风病最具代表的疏风通络方剂为小续命汤和大秦艽汤。
    小续命汤最早记载见于汉魏两晋时期陈延之的《小品方》,后由唐代孙思邈收入《备千金要方》,并确定其功用为扶正祛风,主治外中风之口眼歪斜、筋脉拘急、半身不遂等  。现代对小续命汤的运用亦较为广泛。周山  采用小续命汤加减治疗中风患者,发现脑卒中评分(NIHS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仅使用基础治疗的对照组(P<0.05)。胡明亮  应用小续命汤加减治疗中风患者45例,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张丽瑛等  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小续命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例,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邢鲁光等  选用防风通圣丸与小续命汤加减化裁的新续命汤,治疗11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总有效率为97%,其血液流变学的高黏滞状态基本恢复正常,血脂、心电图也得以改善。
    大秦艽汤源于刘完素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大秦艽汤主之”  。现代医家对大秦艽汤做了大量研究。屈小元和赵恒芳n们应用大秦艽汤化裁方治疗急性脑梗塞42例,以34例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55.8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有明显改善(P<0.01)。孙其伟和张华敏  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大秦艽汤加减治疗中风急性期患者42例,并以38例西医常规治疗为对照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9%,血脂、血液流变学治疗前后亦有显著性差异。窦淑荣等   以大秦艽汤为基础研制出秦归活络口服液,对305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秦归活络口服液对患者的半身麻木、头痛头晕,舌质红、苔黄等痰热证候改善较为突出,在血流变和血脂方面也有明显改善。王玮等   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大秦艽汤可延长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减少纤维蛋白原含量。表明大秦艽汤具有抗凝血、抗血小板黏附、聚集作用。
2活血化瘀法
    最早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的医家是朱丹溪,在《丹溪心法•论中风》中指出:“治风之法,初得之即当顺气,及日久则当活血,此万古不变之理也”  。此后清代王清任力倡活血化瘀法,认为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机,此法已成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基本大法。现代治疗中风病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尤为广泛。屈凤林和王光月  运用活血通脉散治疗缺血性中风168例,并与维脑路通进行对照,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室相关指标亦有明显改善。于永春   用自拟活血I号汤(川芎、水蛭、土鳖虫等)治疗缺血性中风210例,总有效率明显优于丹参组。尹文姬和金香淑E17]采用通脉化瘀汤进行缺血性中风74例,总有效率为95.96%,表明通脉化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肯定。
3益气活血法
    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机。清代王清任强调气虚血瘀是中风发病之源,在《医林改错》中指出:“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他认为气虚是本病之本,因此益气化瘀为治疗之根本,并创立了补阳还五汤。现代医家治疗中风对益气活血法的运用十分广泛。刘华  通过对近10年文献的回顾,统计50余篇临床研究文献中5781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的痊愈率为41.18%、显效率31.10%、好转率22.1%、无效率5.02%,痊愈率与显效率合计为72.84%,总有效率为94.95%。朱立华和蔡光先E20]实验发现,补阳还五汤主要以调整脑缺血大鼠蛋白质的功能和抗氧化作用为主,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对大鼠脑细胞蛋白质组进行调节。崔书克等  报道,补气活血饮可通过降低脑缺血后TNF-ot含量,改善血液流变学,尤其是缺血后及早中药治疗的脑保护作用更好。
4清热化痰法
    于晓东   认为,化痰法是中风病治疗、康复的主要手段。李浩等乜  用温胆汤化裁治疗中风患者60例,对照组34例口服维脑路通。结果,治疗组症状总有效率为93.33%,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总有效率为83.33%。其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细细胞聚集指数作用亦较优于对照组。洪霞等   通过对周绍华教授治疗脑梗塞106例医案的数据分析发现,痰热证侯比例最高,占所有医案的26.4%,治疗痰热用药前十味为温胆汤的组成。胡剑卓等  运用温胆汤联合西医基础治疗,观察46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表明以温胆汤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在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证具有较好效果,利于患者及早度过急性期、降低致残率。
5通腑化痰法
    金元时期张元素创立三化汤,开通腑法治疗中风病之先河。其后刘河间也提出中风“内有便溺之阻格”者可用三化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治疗。当王永炎院士  首倡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期中风病。临床研究显示,约40%~50%的患者表现出痰热腑实证,痰热阻滞、腑气不通,成为此时病机的主要矛盾。治疗要点重在通腑化痰。痰热渐化,腑气得通,浊邪下行,则无上逆扰闭清窍之虑。胃气得降,脾气得升,中焦转输顺畅,有助于中风患者经脉气血运行的恢复,使诸症得减。徐新平  认为,中风急性期的便秘多为痰瘀交阻、中焦郁滞化热所致,因而通便可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改善半身不遂、意识障碍;其用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急性期30例,总有效率为83.5%。牛永义E28]实验发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可改善脑肠肽对胃肠道的调节功能,增加血管活性肠肽及胃动素的释放量,促进肠管运动,清除氨类、吲哚等肠道有害物质。
6平肝熄风法
    明清时期,中风的病因病机主张以“内风”立论,认为中风主要是由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所致,因此治疗提倡平肝熄风法,张锡纯创立了名方镇肝熄风汤。现代治疗中风病也广泛运用镇肝熄风汤。应晓茜L29J采用镇肝熄风汤加西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1例,对照组为单纯西医治疗40例,观察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显效率分别为82.92%、55.0%,有效率分别为92.68%、77.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李炯侠  将60例肝阳上亢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平肝熄风汤(怀牛膝、龟版、代赭石、生龙骨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00%,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刘政和程正合  将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奥利达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加用镇肝熄风汤。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的75%。周自祥对58例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脑梗死患者予镇肝熄风汤配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总有效率为91.38%。
7补肾活血
    《素问•脉解篇》指出:“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近代张山雷  明确指出:“肾水之虚,耗于平时,为是病之本”。沈自尹院士提出肾虚及痰瘀内阻是机体衰老及许多老年病发病的重要原因。肾虚易致瘀血痰浊等实邪内阻,全身功能失调而出现中风病发生。严浩成等[353认为:中风之病位在脑之脉络,病机以肾虚气弱为本、血癖为标,兼见痰、热、毒等,治疗以补。肾培元为基本大法,善用六味地黄丸补肾益精。郭可红等   提出肾亏气虚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病理基础,癖血痰浊是缺血性中风的病理产物和病理因素,因此,补肾益气、活血化痰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方法。贺景宏等   应用补肾益气活血化癖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60例,有效率为91.7%,对患侧上下肢肌力、语言恢复及综合功能均有明显疗效。周清安等综述了补肾活血法在临床与实验研究中的概况,认为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原因是肾虚血癖,补肾活血为其治疗方法。付强等   从分子水平探讨补益肝肾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制及“肾生髓”理论的物质基础。
8清热解毒
    王永炎院士  指出:毒邪致病是中风病病情险恶,难以治愈的关键,提出了中风病“毒损脑络”的病机说。在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中,解毒护脑当为首要。从 临床看,中风病常见热毒证候,急性期尤显。因此,只有急治其标,采用清热解毒法治疗方能顿挫病势,逆转病情。研究证明,急性脑卒中后,在受损部位毒性氧自由基、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物质过度产生,尤其是白细胞浸润、炎性细胞因子参与脑组织损伤过程  。叶天士首开“凉开三宝”的先河,成为清以来救治中风病热毒闭窍而致危重证的重要手段。临床证实,安宫牛黄丸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窍闭神昏有奇效。中风病急性期治疗还常选用醒脑静、清开灵注射液,收效显著。实验研究方面,乔晓莉等利用缺血性脑血管病大鼠模型进行药动学研究证实,黄连解毒汤中的栀子苷对缺血性脑神经损伤中的自由基损伤有拮抗作用,对缺血性脑神经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9结语
    综上所述,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中医治疗主要包括疏风通络、活血化瘀、益气活血、清热化痰、通腑泻热、平肝熄风、补肾活血和清热解毒八法,由于中风急性期病机复杂多变,临床可多法并用以提高疗效。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可减少患者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但中医药的临床评价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结果的循证医学方法证实。
作者: 洪霞 李涛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