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研究概况

来源:中医药临床
摘要: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多因素、多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生机制尚未彻底阐明。因此,对该病进行研究与防治已成为当前焦点。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也在近年逐渐受到重视,有关其机理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现将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依据。...

点击显示 收起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多因素、多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生机制尚未彻底阐明。因此,对该病进行研究与防治已成为当前焦点。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也在近年逐渐受到重视,有关其机理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现将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依据。

    概  述
    缺血陛脑卒中是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为特征的常见病、多发病,且呈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多因素、多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生机制尚未彻底阐明。目前对该病的防治已成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而针刺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也在近年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就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状况而言,多偏重于临床观察,忽视基础研究,有关其机理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现就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研究

1脑保护作用机制

1.1清除氧自由基徐晶等  探讨针药结合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状态的干预机制。结果发现对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鼠,头针及针药结合治疗可抑制自由基代谢及改善线粒体功能,减轻氧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柯红等  观察针灸预刺激“百会”、“肾俞”穴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脑内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响。针灸能清除体内自由基,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轻脑内自由基对神经元的损伤,从而起到廷缓脑老化的作用。任玉录等  探讨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脑组织中自由基水平影响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降低氧自由基,进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可能是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另一原理。闰醒予   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探讨电针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电针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与降低大鼠脑组织中自由基含量,增强SOD活性和HSP70表达有关。

1.2抗脑细胞凋亡余亚娟  研究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发现脑缺血再灌注后应用针刺疗法能够降低大鼠神经细胞受损后出现的Caspase-3蛋白表达,并能减轻神经细胞凋亡。证明针刺疗法能通过有效的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神经细胞的凋亡起到脑保护作用。张红星等  观察头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头针治疗脑缺血的可能机制。结论证明头针治疗脑缺血损伤诱导Bax、caspase-3、Fas基因表达增强,在介导神经细胞凋亡和缺血性脑损害中起关键作用。杨敏等  探讨头针治疗脑缺血的可能机制,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观察各时间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脑神经元TUNEL阳性细胞数的变化。从结论可以看出头针有利于大鼠脑神经功能的恢复,可减轻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并在一定范围内降低阳性凋亡细胞的表达头针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细胞凋亡反应,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实现脑组织的保护作用。黄浩等  探讨头针治疗脑缺血的可能机制。结果发现头针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可能是诱导Bcl-2,Bax基因表达增强。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实现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卢岩等  发现电针可明显促进神经体征的恢复,诱导Bcl02和抑制Bax的表达,从而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提示急性期电针能够更好地通过调节凋亡相关基因从而抑制脑缺血后缺血半暗带神经元的凋亡。

2抑制脑缺血后炎症反应

2.1  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张红星等  探讨头针治疗脑缺血的怍用机制。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雌性sD大鼠模型。研究表明头针有利于大鼠脑神经功能的恢复,可减轻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白细胞的浸润,并在一定范围内降低TNF-ct和IL-1B表达,增强IL-10表达,从而减缓由其介导的炎症免疫反应,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刘灵光等  研究发现头针治疗有利于大鼠脑神经能的恢复,减轻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白细胞的浸润,减缓由其介导的炎症免疫反应,降低脑组织及血浆内ICAM—l的含量,减轻再灌注损伤,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刘晶等   认为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可加重神经损伤,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y(PPAR- y)可抑制脑缺血后炎症反应,针灸可通过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合成下调炎症介质及黏附分子的表达、抑制炎症细胞的功能等多种途径干预脑缺血后炎症反应,发挥脑保护作用。因此,筛选有效激发PPAR-y活化的针灸方法,从PPAR-y活化途径研究针灸治疗脑缺血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将是一个大有希望的研究方向。
2.2抑制炎性介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  杨文等  观察针刺联合微刨血肿抽吸术对家兔急性期脑出血灶周围脑组织损伤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针刺联合血肿抽吸术町显著减轻家兔急性期脑出血灶周围脑组织损伤,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抑制MMP-9表达有关。熊伟等   观察针刺对局部脑缺血大鼠大脑皮质基质金属蛋白一2(MMP-2)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针刺可能通过降低MMP-2表达,减少脑水肿,保护脑组织。张国威等  观察“百会”透“曲鬓”头针疗法对急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中MMP-9表达的影响来揭示对脑损伤拮抗作用的相关机制。结论表明百会”透“曲鬓”可能在脑出血急性期通过抑制内源性MMP.9表达的途径发挥拮抗脑损伤作用。邹伟等  探讨“百会”透“曲鬓”头针疗法对急性期脑出血大鼠脑水肿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发现“百会”透“曲鬓”头针疗法可能在脑出血急性期通过抑制内源性MMP-9表达,从而降低血肿周围脑组织的脑水肿程度,发挥其对脑水肿的拮抗作用。
  
3改善局部脑血液循环

3.1  增加脑血流量  唐曦等  运用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全经针刺法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全经针刺法可提高恢复期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降低大脑中动脉脉动指数(PI),提示其可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脑血管血流的供应,并且优于常规针刺法。陈新勇等  观察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对中风患者脑血流影响的差异,将30例中风病患者分别采用头针针刺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和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利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比较二者对患者大脑中、前、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均可改善中风患者脑血流,轻缺血脑损伤。刘玉生等  通过针刺治疗短暂件脑缺血发作患者的
眩晕,探讨针刺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血流改变的影响和临床治疗作用。结果表明针刺通过改变脑血流量针刺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眩晕效果满意,具有简、便、廉、效的实际应用价值。
3.2  改善血液流变学  肖晓华等  探讨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方法及机制。结果证明头穴透刺电针对缺血性中风作用显著,并能显著改善血流变、血脂多项指标。杨秋汇  在观察头针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观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趋势。结果发现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液的浓稠性、黏滞性、聚集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气血,改善脑部血供的治疗目的。黄亮等  观察全息穴电针疗法不同留针时间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全息穴电针疗法治疗脑梗死的时间效用关系。结果发现改善血液流变学是全息穴电针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机制之一,具有显著的时效关系,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孙文华等  观察水针针刺并用对脑血栓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发现水针针刺并用对脑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有显著的影响,临床疗效更好。
3.3  促进脑缺血后血管新生  马曦等  探讨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结论表明电针可能通过上调血管生长因子和下调血管抑制因子的表达来促进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血管新生。李宝栋等  对MCAO大鼠采用头穴丛刺法治疗,实验表明头穴丛刺法可促进脑梗死缺血区域微血管增生,并改善梗死区的血氧供应,有利于MCAO大鼠神经功能的重建。韩为等  针刺缺血大鼠的涌泉穴、重灸百会,观察到缺血半暗带区VEGF—mRNA、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可使MCA0模型大鼠脑梗死面积缩小。脑组织VEGF蛋白及VEGF—mRNA可促进缺血半暗带区的血管生成,可能是针灸治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董涛  采用眼针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后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析法测定血清中VEGF的含量,血清VEGF浓度增高。可能连续针刺增加了VEGF表达,VEGF通过作用于内皮细胞表面的FIT-1和FLK-1/KDI受体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增加缺血区血流,减轻缺血脑损伤,为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康复治疗打下基础。

4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保护机制

  庄明华等  观察发现针刺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大脑皮质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及受体基因的表达有调节作用,可能是介导了针刺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分子机制。邹伟等  通过观察“百会”透“曲鬓”头针疗法对急性脑出血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揭示脑出血后神经重塑的可能机理。研究发现“百会”透“曲鬓”头针疗法可能是通过增加内源性BDNFmRNA和NGFmRNA的合成与分泌,以促进脑出血损伤后神经的修复与重塑,从而实现对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刘银妮等  采用MCAO大鼠再灌注模型,探讨头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BDNF表达的影响,结论提示头针可通过增加内源性BDNF的含量以促进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神经干细胞的修复,实现对缺血脑组织保护的目的。林栋等  研究发现针刺与运动疗法不同干预次序对卒中大鼠缺血区大脑皮质BDNF的表达存在差异。

    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应用于临床,其疗效已得道了肯定;有关其机理方面的研究却显得比较薄弱,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研究的指标较为单一。二、研究不够深入,浅尝辄止。三、机理研究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且大多处于孤立的状态,临床研究偏多,基础研究较少。四、缺乏大样本、远期疗效的跟踪观察。因此,深入的、多途径、大样本量的机理研究,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在前期的研究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作为一个独立的指标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前景较为广阔。

作者: 高玉宝 曹奕 2013-1-1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