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针刺在血管性认知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概况

来源:中医药临床
摘要:认知是机体认识和获取知识的智能加工过程,涉及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精神、情感等一系列随意、心理和社会行为。根据WHO《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认知功能包括:定向力、注意力、记忆、思维、计算、知觉及语言等,如果其某一个认知方面发生障碍,就称为该认知方面障碍,如记忆障碍、计算障碍、定向障碍等。如为......

点击显示 收起

    认知是机体认识和获取知识的智能加工过程,涉及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精神、情感等一系列随意、心理和社会行为。根据WHO《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认知功能包括:定向力、注意力、记忆、思维、计算、知觉及语言等,如果其某一个认知方面发生障碍,就称为该认知方面障碍,如记忆障碍、计算障碍、定向障碍等;如为多个认知方面发生障碍,则称为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functionimpairment,CFI)。
    认知的基础是大脑皮层的正常功能,任何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和结构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认知障碍。认知障碍是脑疾病诊断和治疗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干预方法有药物治疗、认知功能训练及针刺治疗等,其中认知功能训练最为常用。
    针刺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已经有几千年的治疗历史,临床应用广泛,而目前大量的研究报道针刺亦有脑保护作用,可改善认知学习记忆功能针刺可通过多种机制改善功认知功能,且安全有效。临床实践与机理研究均证实,针刺对认知功能障碍具有治疗作用。近年来针刺在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临床报道屡见不鲜。下面就从临床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分类治疗上予以介绍。
    中医对认知障碍的认识
    中医认为认知功能即为中医的“神”。“神”的概念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生命活动的总体反映此为广义的神;二是指心理活动,包括思维意识等此为狭义的神。认知功能即属于狭义的神。认知障碍在中医中属健忘、呆证等范畴,没有专门的概念。本病的形成以内因为主,多由年迈体虚、七情内伤、久病损耗等原因导致气血不足,肾精亏耗,脑髓失养,或气滞,痰阻,血瘀于脑而成。
    针刺在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应用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明显(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或不明显的脑血管病(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主要分为:血管性痴呆(VD)、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混合性痴呆。
1针刺对VD认知障碍的改善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系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以学习记忆力、视空间功能、情绪或人格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
    近年来,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也取得较大进展。刘涛等认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提出对早期发现该病并延缓向血管性痴呆的转化起到积极作用。经典针灸医籍已有该病相关记载及立法处方,但与当今针刺治疗有明显区别。中医文献强调“心经、心包经”的选择,今更注重与脑络属经脉“督脉、膀胱经”的联系。这种变迁体现出从“心主神明”到“脑主元神,心主识神,元神为本,识神为用”的中医理论演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临床上报道针刺在血管性痴呆中运用的文章很多。彭晓虹等探索了电针头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其中彭氏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9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头电针组、针药组及西药对照组等三组,根据治疗前后的MMSE量表评分进行评价。结果MMSE量表疗效比较,电针组总有效率78%,针药组83%,对照组27%;电针组及针药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智能改善均起作用。因此作者认为电针头穴对血管性痴呆的认知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其他如孟迎春等观察了“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对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效果,认为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可以显著改善VD患者的认知记忆能力。俞文江,通过对3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针刺治疗临床观察,认为通督健脑调神针刺法对治疗血管性痴呆有效。刘存志等探讨了氧化应激与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以及针刺的抗氧化作用机制。通过对16例VD患者的观察,分析针刺前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分值和尿中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的变化。从而得出针刺可降低VD患者DNA氧化损伤标志物8一OHdG的水平,发挥抗氧化作用,改善VD患者的认知功能。
2针刺在改善VCIND中的运用
    无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是极早期,轻度的脑血管源性认知障碍,具有较大的隐匿性,早诊断、早治疗VCIND对预防和控制VD或其他可能产生的痴呆有重要意义。
    周丽等分析了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的病因病机及针灸对其的防治,认为毒损脑络、督脉瘀滞是其主要病机,治以健脑通督、益髓开窍法。于涛观察针刺治疗VCIND的临床疗效。将患者随机分组,针刺组施以“益气调血、扶本培源”针法,取穴膻中、中脘、气海、血海等;对照组给与尼莫地平。于治疗前后,观察2组MMSE量表、BBS等指标的改变。结果针刺组治疗后,认知能力、行为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益气调血、扶本培源”针法可显著改善VCIND患者认知、行为能力。陈尚杰等观察了不同针刺方法对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VMCI)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对60例患者的治疗,作者认为调神为主的针刺法在治疗认知障碍的同时,亦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智能水平。赵惠等[14]观察原络配穴针法为主治疗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VMCI)的临床疗效,认为原络配穴针法可有效改善碍VMCI患者的智能水平。
    针刺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运用
    脑血管意外后认知功能障碍(CFT)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以神呆思钝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健忘”、“呆痴”、“郁证”等范畴。临床上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得不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就有可能发展为痴呆,是血管性痴呆的亚型。CFI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且认知功能康复对提高不同时期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作用。
    现在临床相关报道很多,张小莉等比较了不同时期脑梗死急性期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针刺治疗情况。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病程小于7d)20例和治疗B组(病程在7~30d)20例,2组采用同样的针刺治疗,主穴选取百会、四神聪、神庭、内关等;观察2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A组的评分明显高于治疗B组,作者得出针刺治疗脑梗死急性期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最佳时机为病程1周以内。黄凡等对80名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进行针刺治疗观察,选取百会、人中、神门等穴治疗,对比观察后,得出针刺对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改善有疗效。
    我们知道卒中和认知多都定位于头部,根据中医理论局部取穴法,运用头部穴位治疗,头皮针、头穴从刺在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且对其神经、运动功能的改善都有较好作用。谢冬玲等采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观察头皮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期认知功能干预的作用。孙远征等观察了头穴丛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予西药(安理申)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穴丛刺治疗,取穴:额区、顶区。实验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是61.11%;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组间差异显著。故有头穴丛刺能够提高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智能水平,使神经功能缺损减少。其他如上病下取穴法、透刺针法、及针药合用、电针等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改善的研究。
    周氏等比较了不同针刺法对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的认知功能的影响。将60例患者随机分组。A组取穴:颞三针、肩髑、曲池等穴中风常规针刺,B组取穴:风府、百会、神庭等用调神通络针刺法。观察3MS、CLOXl及安全性指标变化。对治疗结果采用意向性分析法(11Tr)。结果显示:调神通络针刺法能明显提高认知功能。故作者认为调神通络针刺法能明显改善脑梗死轻度认知障碍的认知功能。其他在针法方面的报道还有原络通经针法、醒脑开窍针法等在认知障碍改善中的研究。
    分析与展望
    针灸治疗认知障碍可从多方面、多途径起作用。研究表明针刺有关穴位一方面可兴奋脑神经元,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复杂的整合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改善脑细胞,为脑细胞的功能恢复提供能量,缓解脑缺血时脑电活动的抑制和促进灌注后脑电活动恢复,明显减轻脑缺氧时海马等部位的缺血性改变。电针头部穴位时可以改善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和颅内循环,促进学习记忆功能。针刺不仅能明显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症状,恢复智能;而且调理病人的整体情况,预防疾病复发。并对患者全身的微循环和脑电波等也有良好作用。
    然而,目前针灸研究仍存在许多局限和不足,如临床观察多以概率、量表评分看疗效,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是否支持结论尚待考证。由于病因病机仍未完全明了,实验研究中指标并非能说明治愈VD的原理;临床上加强针刺针灸干预VCI的机制研究,将会为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试验的结局评价已不能再停留于测量特异的生物学标识物或局部的结构或功能改变,而应转从机体整体反应选择有关结局指标,合理应用西医学的疗效评价标准,探索构建中医药临床疗效多维指标评价体系的方法。同时完善针灸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试验在方法学上的内容,如扩大样本,延长随访时间,选择适合的信度、效度高的评定方法、客观准确地反映疗效,结合神经心理学方法,功能神经影像学方法使针刺疗法成为认知功能障碍康复的有效手段;为解决VCI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但仍需大量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针刺的效果。

 

作者: 陈玲 李西亮 张月 宋小鸽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