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论著及其他

道家医学中的脑神观

来源: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摘要:道家的著作历来与中医学息息相关,道家体系有着独特、与中医学不完全相同的理论和实践。道家的各种修炼也是认识人体的方法和途径之一,是从内景的角度对五藏六府、营卫气血的运行规律进行体察,并建立起来的医学体系。道家医学提出,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主张通过内观、存思、养神等修炼方法认识生命现象。道家医学重视脑......

点击显示 收起

    道家的著作历来与中医学息息相关,道家体系有着独特、与中医学不完全相同的理论和实践。古代有“道医”、“儒医”之别。道家的各种修炼也是认识人体的方法和途径之一,是从“内景”的角度对五藏六府、营卫气血的运行规律进行体察,并建立起来的医学体系。道家医学提出,“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主张通过内观、存思、养神等修炼方法认识生命现象。其中对于脑神的认识,与传统中医经典的论述有所区别、又殊途同归,其理论对于我们研究、构建中医神志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道家医学重视脑在神志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脑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之精,脑的功能是司神明。脑正常发挥其司神明的生理功能,首先有赖于精气的充沛滋养,其次要能统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神”,才能保证神志活动的正常。
1精能生脑,是脑神之物质基础  一
  脑由精而生,《黄庭经》日:“脑神精根字泥丸”,司脑之神,名为精根,精根者,根于精之意”。从脑神的命名可以看出脑生于精的含义。这一点与《黄帝内经》提出的“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一致。精是脑神的物质基础,精气充足,脑髓充满,脑神得养。脑的养生以固精为要。道家的修炼和养生都强调爱精、护精,如《黄庭经》中有:“急固子精以自持”,“子欲不死修昆仑”。昆仑者,头也,脑也,梁丘子注:“还精补脑,不老之道”、“还精补脑,名日练形,长生不死之道”,说明之所以要固精,是因为脑生于精,因此要“还精补脑”,通过修行,“还精炼形,以填脑气”,使脑髓充满,精足神灵,“齿坚发黑,身不老也”,从而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2脑总众神,为元神汇集之府
    道家医学认为,脑为人体神明汇集之地。《春秋元命苞》云:“人精在脑”,“头者神所居”。《黄庭经》也说:“正室之中神所居……脑之正中,主诸神汇集之地”,“泥丸百节皆有神……一面之神宗泥丸(脑中丹田,百神之主)”。《颅囟经》提出(脑)“总众神也”,认为脑是诸神所居之地,是人体诸神之主。元代道士赵友钦《金丹正理》中提出:“头有九宫,上应九天,中间一宫,谓之泥丸,又日黄庭,又名昆仑,又名夭谷,其名颇多,乃元神所住之宫,其空如谷,而神居之,故谓之谷神。又云:天谷,元宫也,乃元神之室,灵性之听存,是神之要也”。《老子》也说:“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可见谷神即元神,是人体生命的根本,而汇于脑。《道藏•云笈七签•元气论》曰:“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节调于内,八邪消于外”,皆是论述脑在神志活动的所起的关键作用。
    最早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是李时珍,主张通过道家的内景返观方法认识人体气血经脉,即“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且在其《奇经八脉考》中引用《周易参同契》等许多道家的内容,说明其受到了道家医学的影响。这一观点在后世引起“脑主神明”与“心主神明”之争,其实脑主神明是论神明之体和物质基础,心主神明是论述神明之用和功能所司,两者并不矛盾,也均在道家的经典著作中得到体现。民国医家张锡纯就引用道家医学之说,提出脑为元神,心为识神,两者相通而用的“心脑共主神明”的观点是比较中肯的。
3脑分九宫,各有所主之神
    道家医学不仅强调脑总众神,为元神之府,且对脑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论述,对每个部分的功能予以描述。《黄庭经》指出:“脑神之府有元气。人脑有九瓣,内生九真,皆列次以绕丹田,而外其面以御不祥。上真上向,高真南向,太真东向,神真西向,玄真北向”。脑分为九个区域,上丹田居中,这九个部分围绕上丹田分布于周围。又说:“眉间却入一寸为明堂宫……眉间却入二寸为洞房……眉间却入三寸为丹田宫,亦为泥丸宫……却入四寸为流珠宫……却入五寸为五帝宫……明堂上一寸主天庭宫……洞房直上一寸为极真宫……丹田真上一寸为丹玄宫……流珠真上一寸为太皇宫细描述了脑九宫的名称和位置,将脑区分为上下两部共九宫:上部有天庭、极真、丹玄、太皇四宫,下部有明堂、洞房、丹田、流珠、五帝五宫。此分类方法与今天我们习用的脑干、端脑、小脑、延髓等完全不同。这种分类的依据不可能是单纯通过解剖得来的,更像是内景返观内视的产物。脑九宫各有其功能,每一宫被赋予主管之神。如“明堂宫……左明童真君,右明女真官,中明镜神君……洞房……左无英君,右白元君,中央黄老魂……丹田宫……左有上元赤子君,右有帝卿君……流珠宫,有流珠真神居之……王帝宫,有玉清神母居之……天庭宫……有上清神女居之……极真宫,太极帝妃居之……丹玄宫,有中黄太一君居之……太皇宫,太上君居之比喻的方式和拟人化的名称可能是对每一宫形态、功能、特征的描述。
4泥丸百节,统御脏腑身形诸神
    脑九宫之泥丸宫,司脏腑六神及身形诸神,是全身神明的中枢之地,也是脑九宫的核心部分。如《修真十书》中所说:“夫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道合太玄,故日泥丸”。脏腑六神是指心肝脾肺肾五脏以及胆腑之神,是脑以外诸神的核心部分。《黄庭经》提出:“心神丹元字守灵,肺神皓华字虚成,肝神龙烟字含明,肾神玄冥字育婴,脾神常在字魂停,胆神龙曜字威明”所以将胆神纳入,是因为“六腑之神,胆最壮勇,人行邪正,皆在胆。胆正则无事自安”,其他六腑各有神,而以胆神为主。中医学的“五神脏”理论,在《内经》中仅纳入了五脏,而没有胆腑,但又强调“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温胆汤”从胆的角度出发治疗多种情志疾病,可见胆在生理病理活动中具有的重要作用。《黄庭经》直接将胆纳为核心六神之一,认为胆“役使万神朝三元”,更加突出了胆的重要性。
    身形诸神是躯体各部所主之神。《黄庭经》提出“泥丸百节皆有神”,在泥丸宫有主宰全身各部分的神。神之数不可胜数,“一体内有三万六千真神”,“夫神者,随感而应者也,故其数岂直万乎”,如“发神苍华字太元……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呜锋字罗千……”,“口神,名赤虚丈人,字素明”,“喉神,名虚贲,真气之路,津液之源,一名重堂”身形诸神,亦各有名字,且俱住泥丸宫:“泥丸九真皆有房……非各别住俱脑中(丹田之中,众神所居),列位次坐向外方”。脏腑诸神的描述类似,每一部皆有对应之神,其名称有深意,如耳神“空闲”,耳为清窍,以虚为用,若有痰浊、瘀血,其气实、其窍闭,则失聪矣,故称为空闲;字“幽田”,幽者、深也、黑也,耳为肾之窍,肾色黑,故称为幽田。脏腑之神和身形诸神,皆统于脑之泥丸宫。这是道家对脑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功能的观点,认为脏腑及躯体的功能,皆司于泥丸宫。与今天对脑干等中枢神经功能的认识类似。脑为人体神经中枢,所有的躯体和内脏运动和感觉功能均由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联系完成,每一组织器官的功能,在脑中皆有对应的脑区负责。对脑功能的认识古今一致。
5魂魄升降,为脑神的运动变化
    道家医学在“神”之外,又提出魂、魄的概念。魂魄为脑神的不同运动变化。“魂欲上天魄入泉”,魂升而魄降,魂,阳也;魄,阴也,魂指向上的神的运动状态(精化为神),魄指向下的神的运动状态(神聚为精)。故《阅微草堂笔记》日:“魂为阳神,魄为阴神。魂魄的运动无时不在,有升有降。“左魂右魄,昼当以魂守魄,暮当以魄守魂”天阳气升发,神的运动是向上的,故以魂为主,称为“以魂守魄”;夜间阳气潜降,神的运动是向下的,故以魄为主,故称“以魄守魂”。黄元御在《四圣心源》指出:“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往来;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说“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化而为神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提出魂魄是精神活动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又有肝藏魂,肺藏魄之说。人体中肝主升、肺主降,故肝主魂、肺主魄。道家又有三魂七魄之说,三魂为“爽灵、胎光、幽精”,七魄为“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亦为隐喻,后天八卦,肝之数为三、肺之数为七。故三魂七魄者,借喻肝主魂、肺主魄。魂与魄是介于精与神之间的脑神运动状态,一升一降,一阴一阳。脑神之运动,分之则为精神魂魄四维,合之则为神之一气。    
6结语
    道家所论述的神志理论十分丰富,涉及大量关于脑神的生理、病理、预防、调护方面的内容,自成体系,与道家的修炼、内景返观等内容密切相关。我们应当对道家医学著作中所蕴含的脑神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挖掘,以丰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将道家的医学理论与传统中医药学及现代精神病学进行比较、汇通,对于现代中医神志病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徐峰 孙文军 田青 唐启盛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