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学论文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

张明雪 刘 宁:中西医学对心身疾病的不同认识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中所起的作用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西医学通过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对此进行研究,而中医学的“形神统一”和“七情致病”学说则对此有着更加丰富、深刻的认识。内涵与外延1943年HallidayJL首先提出“心身疾病”一词,他归纳出心身疾病......

点击显示 收起

  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中所起的作用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西医学通过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对此进行研究,而中医学的“形神统一”和“七情致病”学说则对此有着更加丰富、深刻的认识。
  内涵与外延
  1943年Halliday J L首先提出“心身疾病”一词,他归纳出心身疾病的六项临床特征:①以情绪障碍作为发病因素之一;②通常具有特殊的性格类型;③发病率具有明显性格差异;④同一病人可罹患数种类似性质的疾患;⑤常有同一疾病或类似疾病的家族史;⑥常有缓解或复发的倾向。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及对心身疾病研究的深入,心身疾病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变化,虽然没有明确、公认的概念,但也有基本特征:①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中起重要作用;②有明显的躯体疾病表现。其实质就是研究人心理变化对生理的影响。
  中医学没有心身疾病的说法,但中医学对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以及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却有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从中医学的重要思想——“形神合一”中能够体现出来。“形神合一论”强调了神对形体的依附性。指出心理活动是建立在脏腑器官生理功能正常的前提之下,又注重了神对形体的反作用,阐明心理活动的状态会直接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盛衰。这种对形与神对立统一的整体恒动性认识,恰是对心与身关系的深刻揭示,有利于将心身作为有机联系的、密不可分的整体来研究。进而对于正确认识人类的生命现象,把握生理与心理关系的实质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西医学中的心身疾病是心→身的变化,进行的是心理对生理影响的单方向的研究,较之中医学强调形神合一,注重心与身的整体性、联系性的认识,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中医学重视心理因素导致生理病变(情志致病),如“怒伤肝”、“喜伤心”、“怒则气上,喜则气缓,……”同时也强调生理的改变导致情绪的变化,如“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疾病是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交替作用的复杂结果,西医学对心身疾病进行单方向的心→身研究显然是忽视了疾病发生的复杂性。心身疾病是在生物医学模式时代发展起来的,并且心身疾病和心身医学促进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尽管现代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疾病,但其涵盖的病种仍达到人类疾病总数的80%以上,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心身疾病单独列为一类疾病意义已经不大。正如美国精神病学家Cobb所说:“几年中,心身医学将丧失其存在的独立性。它在分科研究中的目的和作用是作为母体吸收到一般医学中。成为医学的共同财产,丧失其特殊性。”而这种丧失正是因为西医学对心身疾病概念的不确定以及研究方向的片面和局限所导致的。而中医学对心身关系的整体性和联系性的认识,将有助于对心身疾病的本质探究。
  致病因素与发病机理
  中西医学对心身疾病致病因素的认识在总体思路上是一致的。中医学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具体到心身疾病中,其内因是正气不足,外因是七情过激,情志内伤。西医认为心身疾病的发生也分为内外两个原因。内因,指患者是易感体质或者具有某些易患素质(性格缺陷),具体是个人对外来刺激的敏感程度以及耐受能力,与个性、性格、人生经历等相关;外因,指外界中存在对个体产生心理刺激的客观事件。归纳总结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为以下六个方面:生物学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心理应激和情绪因素、认知因素、个性特征、人际关系和社会因素等。虽然对致病因素的认识轮廓基本一致,但在这一问题上,西医学显然比中医学阐述的更为全面,研究更为深入具体。中医完全可以借鉴西医学的知识,并结合已有的理论,完善中医学对心身疾病致病因素的认识。如中医学对人格和个性也有着丰富的认识,在《内经》中就有着“五态人”和“阴阳二十五人”的详细论述,但没有将其进一步引入到致病因素中。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一直以来是国内外众多学者致力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所得结论角度不同,差异较大。目前主要有三种理论:①心理动力学理论;②心理生理学理论(又称心理生物学理论);③行为学习理论。目前认可较多的认识是心理生理学理论中的应激源通过中介机制导致心身疾病。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三项形态学意义上的心理生理中介机制。由于不同的人对心理社会因素可能产生不同的生物学反应、以及不同生物反应过程涉及不同的器官组织。因而不同的疾病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生理中介途径。中医学认为气机升降失调则是心身疾病产生的主要病机,由于气机升降失调进而影响脏腑功能,若脏腑功能失调,会出现一系列相关的躯体症状。
  临床诊疗
  中医对心身疾病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主要以观察到的情志异常导致的脏器功能失调为主。对其治疗,多用药物为主,并辅以积极的心理疏导,还注重自身调节。七情过激是心身疾病的主要病因,气机郁滞、阴阳失衡是心身疾病的主要病机,因此以调畅气机,调理脏腑为治疗心身疾病的基本法则。一是使用调理情志为主的方药,如治疗胃脘痛之肝气犯胃证型,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令肝气条达,胃自安而痛亦止;二是调理情志与其他治法并用,如治疗妇女月经不调用逍遥散,即疏肝解郁与健脾养血药并用;三是调理情志药作为方中辅助药,如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或恐惧伤肾所致的阳痿,用补益心肾的大补元煎时应酌加养心安神之品。中医治疗心身疾病的主要方剂有:越鞠丸、天王补心丹、温胆汤、导痰汤、酸枣仁汤、半夏厚朴汤、逍遥散、归脾汤、甘麦大枣汤、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朱砂安神丸、生铁落饮、犀角地黄丸、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导痰汤、礞石滚痰丸等等。同时,针灸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也有重要作用。
  西医心身疾病的诊断包括躯体诊断和心理诊断及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其要点是:①具有明显的躯体症状或者器质性的病理改变;②确有某些心理社会因素存在,这些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病在时间上有密切联系;③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
  西医认为心身疾病的治疗要兼顾到病人的生物和心理社会因素诸方面。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生物医学手段在躯体水平上处理现存的病理过程,另一方面必须在心理和社会水平上加以干预或治疗。
  心理和社会水平上的干预、治疗,主要围绕三个目标:
  其一,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努力帮助病人从客观上消除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例如消除应激源;
  其二,消除心理学病因。提高病人对应激的认识水平,增强病人的应对能力;
  其三,消除生物学症状。努力矫正由应激引起的生理反应,以减轻其对身体器官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中西医学对心身疾病认识各有特色和优势,有着不同理论体系的中西医学在对心身疾病认识上有很多共同和互补之处,有很大的可以结合的空间,融两者之长对心身疾病进行研究将会取得更大进展,对中西医学各自发展也会大有裨益。

作者: 张明雪 刘 宁 2006-1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