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学论文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脂肪肝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医药导报杂志
摘要: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脂肪肝是临床常见病。据统计,高血脂症占糖尿病人的43%t~1,2%-55%的患者合并脂肪肝。本研究观察益气养阴、清热活血、理气舒肝法(自拟降糖清脂饮)联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脂肪肝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按1999年WHO修订的诊断标准,诊断为2型糖尿病。...

点击显示 收起

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脂肪肝是临床常见病。据统计,高血脂症占糖尿病人的43%t~1,2%-55%的患者合并脂肪肝。本研究观察益气养阴、清热活血、理气舒肝法(自拟降糖清脂饮)联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脂肪肝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按1999年WHO修订的诊断标准,诊断为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在正常饮食情况下,2周内2次测血清总胆固醇(TC)I>6.0 mmo儿,或血清甘油三酯(TG)≥1.54 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1.04 mmol/L,女性≤1.17 mmol/L者。并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血脂升高。脂肪肝诊断标准参照2003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提出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3]。B超诊断:(1)肝脏可见致密的点状高回声;(2)肝深部(即远场)回声衰减,肝肾回声对比变大;(3)肝内管状结构模糊不清;(4)肝脏肿大,饱满,肝缘变钝;(5)肝增厚或肥大,胆囊壁增厚或胆囊形态改变。具备上述5条其中任何1项者即可诊断为脂肪肝。1.2一般资料随机将68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30-70岁,病程2-20年;对照组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30-68岁,病程2-18年。两组病例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2.1对照组采用低糖、低脂饮食,结合走路、太极拳锻炼,同时口服二甲双胍片0.25 g,3次,d,或皮下注射诺和灵30R,18-26u,早晚各1次。2.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降糖清脂饮(党参20 g,黄芪20 g,苍术20 g,天花粉20 g,玄参10 g,麦冬10 g,石斛10 g,枸杞子10 g,菟丝子10 g,五味子10 g,红花10 g,黄芩15 g,黄连15 g,肉桂10 g,生地15 g,熟地10 g,山茱萸10 g,郁金15 g,虎杖10 g)水煎服,l剂/d,观察2个月为l疗程。分别测治疗前后各项指标。3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标准制定。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TC下降i>20%,或TG下降>i40%,或HDL-C上升≥O.26 mmol/L。B超提示脂肪肝消失。有效:症状、体征减轻,TC下降或H>10%但<20%,TG下降>20%但<40%, DL-C.~升≥0.14mmol/L但<0.26mmol/L。B超提示脂肪肝程度好转。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血脂和B超未达到上述标准者。3.2统计学方法各项均数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3.3结果3.3.1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3.3.2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所好转,但治疗组更明显。

4讨    论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的“消渴”、“消瘅”等范畴;高血脂症及脂肪肝属于“痰浊”、“瘀浊”、“胁痛”等范畴。其发病机制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阴虚、脾虚、肾虚,标实为血、浊、内热。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久病致肾气不足,脾肾亏虚,津液失于输布,气不化津,聚湿生痰,或内热炼液为痰,或煎熬血液致瘀血内阻;或因情志不畅、肝气郁滞,疏泄失职,代谢紊乱。综合以上原因,终至虚实夹杂、顽疾难除。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及脂肪肝是由于糖脂代谢紊乱,多余脂肪沉积,肝细胞变性,甚至肝功能异常,常用的他汀类、贝特类均有一定的肝脏副作用,限制了其使用。故临床上采用自拟的降糖清脂饮治疗,方用黄芪、党参、生地、熟地、山茱萸等益气养阴,健脾补肾化浊;黄芩、黄连、苍术清热泻火,红花活血化瘀;香附、郁金、虎杖理气解郁以治其标,共奏益气养阴、活血清热、理气解郁之效。在改善症状(口干、乏力、胁肋不适等)方面亦有明显效果。据研究,黄芪、山茱萸、黄连、虎杖具有明显降糖、降脂作用州;党参、苍术可以促进和改善胰岛素的分泌状况。经临床观察,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明显改善,脂肪肝明显减轻,可能与该方在促进胰岛素分泌或减轻胰岛素抵抗及纠正脂质代谢紊乱等方面发挥作用有关。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