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学论文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34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国中医药科技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上常见腹泻和便秘两种类型,而以腹泻型最为常见,已严重影响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中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点击显示 收起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调查表明,本病患病率为4%一22%,女性略多,18—40岁为多见。临床上常见腹泻和便秘两种类型,而以腹泻型最为常见,已严重影响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中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过去12个月内至少累计12周(不必是连续的1有腹部不适或相关症状,且这些症状具有以下3种特征中的两种:(1)症状可因排便而缓解;(2)症状的发生与排便次数改变有关;(3)症状的发生与大便性状改变有关。支持IBS的症状为:①每周排便<3次;②每日排便>3次;③硬或干结的大便;④稀溏或水样便;⑤排便有紧迫感;⑥便急(需急着如厕);⑦排便不尽感;⑧排黏液便(仍有大便实质);⑨腹部饱胀感。其中以腹泻为主者,有②、④或⑥项中的1项或以上,和没有①、③或⑤项。
  1.2一般资料  入选的68例均为2007年10月至2∞9年5月我院消化内科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中,男14例,女20例;年龄19—50岁,平均(35.4+10.7)岁;病程1—16年,平均(7.5+4.3)年;每日排便次数2—6次,平均(2.8+1.5)次。对照组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18—51岁,平均(34.9±1 1.2)岁;病程1一15年,平均(7.3±4.4)年;每日排便次数1-6次,平均(2.5+1.4)次。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及观察方法
  2.1对照组口服匹维溴胺(50 mg/片,法国苏威制药厂生产)50 mg,3次./d;谷维素10 mg,3次/d。两周为1疗程,共用两个疗程。
  2.2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参苓白术散口服,1剂/d,分两次服。两周为1疗程,共用两个疗程。药物组成:人参15 g,茯苓15 g,白术15 g,炙甘草15 g,山药20 g,莲子肉10g,薏苡仁10g,砂仁6 g,炒桔梗10 g,白扁豆12 g。随证加减:肝气郁结者加柴胡12 9、白芍12 9;肾阳亏虚者加肉桂9 g、熟附子6 g。
  3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标准。临床治愈:腹痛、腹胀等症状消失,大便次数及粪质正常,大便次数1—2次,/d,成形、无黏液。显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基本消失,大便次数1—3次/d,大便近似成形,黏液明显减少。有效:主要症状好转,大便次数<3次/d,大便溏烂不成形,黏液减少。无效:腹痛及大便异常等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3.2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统计过程在SPSSl3.0中进行。
  4讨  论
     据报道,IBS患者在消化专科门诊中就诊比例达20%一50%。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此病的发生与胃肠动力、神经功能、内脏感觉异常以及精神因素有关。近年来有学者认为中枢系统也参与IBS的发病过程,即脑一肠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失调。此病的特点在于肠道无结构的缺陷及实质性病变,肠道的动力异常和内脏感知过度和过度敏感,对生理性或非生理性刺激表现出反应过度或异常,从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目前,现代医学对此病的治疗主要是综合对症治疗。匹维溴胺为选择性胃肠道钙离子拮抗剂,直接作用于胃肠道,能缓解肠道痉挛,恢复正常的肠道运动功能。谷维素能调节人体植物神经,改善精神方面症状,对本病有一定的疗效。
    本病属中医学“泄泻”范畴。中医认为,脾胃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肝郁气滞,横逆犯脾,则脾胃升降失职,清浊不分,而发生泄泻。脾胃之运化又与肾阳之温煦有关,若肾阳不足,失于温煦.则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而成泄泻。可见本病的发病之本为脾胃气虚,又与肝肾有密切的关系。参苓白术散由四君子汤加味而成,为健脾渗湿的代表方,临床尤以治疗脾虚泄泻见长。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肉助人参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利气,以通调水道;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补其中气,渗其湿浊,行其气滞,恢复脾胃受纳与健运之职,则诸症自除。肝郁者合柴胡、白芍疏肝解郁;肾阳虚者加附子、肉桂温补肾阳。
作者: 2010-3-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