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学论文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56例观察

来源:实用中医药杂志
摘要:消化性溃疡泛指胃肠道黏膜在某种情况下被胃酸/胃蛋白酸的消化而造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及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一空肠吻合口附近,以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内。因为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DU)最常见,故一般所谓的消化性溃疡,是指GU和DU。2007年lo月~2010年8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56例......

点击显示 收起

    消化性溃疡泛指胃肠道黏膜在某种情况下被胃酸/胃蛋白酸的消化而造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及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一空肠吻合口附近,以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内。因为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DU)最常见,故一般所谓的消化性溃疡,是指GU和DU。2007年lo月~2010年8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5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12例,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男3g例、女l7例,年龄平均(37.2±12.5)岁,病程平均(3.2±1.6)年,胃溃疡1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3例、复合性溃疡7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4g例。对照组56例,男38例、女18例,年龄平均(36.8±12.7)岁,病程平均(3.3±1.5)年,胃溃疡17例、十二指扬球部溃疡35例、复合性溃疡4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4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病情况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①长期且反复发生的周期性、节律性、慢性上腹部疼痛,但使用碱性药物可缓解;②上腹部有局限性深压痛;③x线钡餐造影可见溃疡龛影;④内窥镜检查可见活动期溃疡。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排除年龄l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有特殊原因的十二指肠溃疡,如胃泌素瘤,孕妇、哺乳期妇女或在服药期间可能怀孕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三联疗法。①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口服;②阿莫西林l.0g,每日2次,口服;③克拉霉素0.5g,每日2次,口服。4周为一疗程(其中阿莫西林及克 拉霉素用l周停用)。     治疗组:在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用益胃愈疡汤:党参l5g,柴胡10g,白芍10g,枳壳10g,白及10g,海螵蛸10g,延胡索l0g,厚朴10g,黄连5g,蒲公英l5g,甘草6g。嘈杂反酸加海蛤壳l0g,吴茱萸2g;脘胁胀痛、不思饮食加炒川楝子l0g,青皮10g,鸡内金l0g;嗳气呃逆加旋覆花5g(另包),代赭石l5g(另包);常吐涎、恶心欲呕加法半夏10g,砂仁5g;气滞血瘀明显者加三七5g(研末冲服),丹参10g;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加沙参l0g,麦冬10g,生地l0g。每日1剂,水煎2次,各取煎液200mL,分早晚两次服,2周为一疗程。     两组均2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忌食生冷辛辣、油炸食品及醇酒等物,并劳逸结合。 3疗效标准     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各行胃镜检查l次,主要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情况,溃疡状态,并于治疗前及治疗疗程结束后行Cl4一尿素呼气试验,检查幽门螺旋杆菌(Hp)。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1。临床治愈:主症与次症消失,胃镜检查溃疡消失,或见局部充血。显效:主症与次症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溃疡基本消失,但局部炎症明显。有效:主症与次证均有所改善,胃镜检查溃疡面缩小50%以上。无效:主症与次症均无改善,胃镜检查发现溃疡面缩小不及50%。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4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见表l。     表1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 n 临床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56 34 12 7 3 94.64△
对照组 56 23 13 10 10 82.1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 05。 两组治疗前后溃疡面愈合情况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溃疡面愈合比较(mm2,x±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56 5.86±1.17 1.92±0.87*
对照组 56 5.53±1.26 3.84±1.07*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 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 05。 两组Hp见表3。 表3两组Hp比较例(%)
组别 n 转阴 阳性 转阴率
治疗组 49 44 5 89.79
对照组 48 35 13 72.9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5讨论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与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其中酸性胃液和胃蛋白酸分泌增多,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目前认为,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临床以慢性周期性发作并伴有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为特点,伴有吞酸、反酸等。西医治疗以三联疗法为多,但西药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且Hp对某些药物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加。     本病属中医“胃脘痛”等范畴。常与情志失调、饮食失节、过度劳累等有关,病性总属本虚标实。治疗当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益胃愈疡汤方中党参益气健脾,柴胡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白芍缓急止痛,枳壳、厚朴行气消痞、理脾导滞,海螵蛸收敛止血、制酸止痛,白及收敛消肿、生肌愈疡,黄连、蒲公英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理气止痛、清热解毒、生肌愈疡之功。研究表明,党参可改善微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增强黏膜的屏障,提高免疫功能。黄连、蒲公英、甘草对幽门螺旋杆菌有直接杀灭作用。海螵蛸含有丰富的碳酸盐和磷酸盐,能够改变胃的酸性内环境,并中和过多的胃酸,抑制Hp生长,为溃疡的愈合提供较为有利的内环境,并能够迅速改善症状;白及含有丰富的胶质,水煎剂以其高黏性可在溃疡表面形成保护膜,从而修复糜烂的胃黏膜,促进溃疡的愈合。     中药治疗对制止胃酸,抑制、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以及提高免疫力,增强胃黏膜保护有良好作用,且不良反应小。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 刘剑明 2012-3-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