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学文档库心血管相关

益气活血法与益气活血解毒法 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居于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具有进行性恶化的趋势,易移行发展为AMI甚或猝死。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UA的临床研究,以避免或减少急性冠脉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心血管病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UA发病的病理机制主要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炎症等因素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及继发血栓形成等有关 。     血管内皮损伤是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病理机制;     血小板活化是本病发作时血栓形的启动环节;     炎症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文献查新

     黄芪注射液与三七总皂甙分别单独用于UA的治疗已有较多报道,但缺乏结合先进指标的机制探讨。经多个权威数据库检索,两者配伍治疗UA仅见1篇临床观察报道,但未做客观指标的检测。对两药配伍疗效和机理缺乏研究,也未见分别单用与两者配伍应用的客观评价研究。

      文献查新    检索1978~2001年中医药文献,未见探讨毒邪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的研究报道,也未见解毒法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评价研究报道。
           研究目的   通过分别观察体现益气活血治法(黄芪注射液配伍三七总皂甙)与益气活血解毒治法(黄芪注射液、三七总皂甙配伍黄连、茶多酚)的两个配伍治疗方案治疗UA的临床疗效,并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抗血小板活化及抗炎等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验证本研究假说的正确性,为优选中西医结合UA治疗康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部分  黄芪注射液配伍三七总皂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  解毒与益气活血治法配伍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第一部分   黄芪注射液配伍三七总皂甙 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工作假说:     体现益气活血治则的黄芪注射液与三七总皂甙配伍应优于两者单用。     其疗效机理应与保护血管内皮和抑制血小板活化有关。
诊断标准
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和临床危险度分层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
劳力型心绞痛分级标准参考加拿大心脏病学会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CⅠ-Ⅳ)。
 西医诊断标准:
不稳定性心绞痛       初发劳力型心绞痛       恶化劳力型心绞痛       静息心绞痛       梗死后心绞痛       变异型心绞痛
中医诊断标准:
胸痹心痛诊断标准、辨证标准、症状记分标准和中医病情轻重分级参考《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分会1990年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
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关于本病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辨证为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阻证、阳虚寒凝证或气阴两虚证的患者。
心电图检查有明显心肌缺血证据或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年龄在40~80岁之间。
凡同时具备以上三条者,纳入试验范围。
纳入病例标准:
研究方法
B  黄芪注射液组,简称黄芪组,20例。

西药对照组,简称对照组,24例。

C  三七总皂甙组,简称三七组,24例。

D 黄芪注射液配伍三七总皂甙组,简称配伍组,20例。 
   研究对象分组
临床治疗方案
1.各组患者急性期均卧床休息1~3天,吸氧,心电监护。
2.各组患者均给予统一的常规西药治疗。
3.黄芪组加用黄芪注射液40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4.三七组加用三七总皂甙(络泰,三七总皂甙精制粉针剂)0.4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
5.配伍组加用黄芪注射液和三七总皂甙分别静脉滴注, 每日一次。
6.各组用药时间均为 2周。
疗效判定标准
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症状总疗效、中医单项症状疗效及硝酸甘油停减率判定均参照《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中医单项症状记分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1990年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经统计学处理分析:
 各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及职业性质分布情况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各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病程、体重、并发症、心绞痛分型、合并症、危险度分层、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及主要症状分布情况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临床资料分析
心绞痛总疗效比较
  黄芪组、三七组及配伍组心绞痛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各中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心电图总疗效比较
  配伍组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黄芪组、三七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硝酸甘油消耗情况
  黄芪组、三七组及配伍组硝酸甘油停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各中药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中医症状总疗效比较
黄芪组、三七组及配伍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配伍组显效率优于三七组(P<0.05)。

各中药组之间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

   
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三七组对胸痛,黄芪组对胸痛、心悸、气短,配伍组对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黄芪组对疲乏, 配伍组对疲乏、纳呆、腰膝酸软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各组对头晕的改善无明显差异。

 三七能较好的改善胸痛症状,而黄芪除可改善胸痛外,还可明显改善心悸、气短、疲乏等气虚症状,两药配伍则还能改善胸闷、纳呆、腰膝酸软等症状,但各组对头晕的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0.01)。
提示:

 本研究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先测定右肱A内径基础值(D0),然后进行反应性充血试验,测右肱A内径(D1)。
 计算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变化的百分数[D1 (%)],以此来反映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冠脉乙酰胆碱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反应性舒张密切相关,外周血管内皮功能可间接反映冠脉的内皮功能。
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D1与UA危险度分层的关系
提示: UA不同危险度分层间D1水平依次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说明危险度分层越高,内皮损伤越严重。
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D1的变化
        提示:
       治疗后对照组D1无明显变化;
    黄芪组、三七组、配伍组D1显著升高;
    配伍组优于黄芪组与三七组(P<0.01)。
 vWF是一个反映血管内皮损伤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主要由内皮细胞合成并贮存于胞浆的Weibel-Palade小体中。当血管内皮受损,内皮下组织暴露时,vWF合成释放增加。血浆中的vWF水平与内皮受损程度呈正相关。

 本研究vW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
假性血友病因子(vWF)
vWF与UA危险度分层的关系
提示:UA不同危险度分层间vWF水平依次为
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
vWF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D1的相关性分析
提示:vWF与D1呈负相关。
  r  =  -0.6049,P<0.01。
vWF与ET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提示:vWF与ET含量呈正相关。r=0.7325,P<0.01。
vWF与NO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提示:vWF与NO含量呈负相关。
r = -0.8380,P<0.01。
vWF与CD62p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提示:vWF与CD62p含量呈正相关。r=0.7777 ,P<0.01。
vWF与CD63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提示:vWF与CD63含量呈正相关。r=0.7577 ,P<0.01。
治疗前后vWF的变化
         提示:
    各组患者治疗后vWF明显下降。
    配伍组与三七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
    各中药组比较,降低幅度依次为配伍组>三七组>黄芪组(P<0.05或P<0.01)。
治疗前后ET的变化
        提示:
      治疗后对照组ET无明显变化。
     各中药组ET均明显下降,配伍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