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学文档库中医幻灯库

眩晕
刘汶

 

要求:
熟悉眩晕的病理有风 、痰、火、瘀、虚之别,可兼挟为患。
掌握眩晕的辨治原则及各个证型的特点和治法方药。
概述
眩: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晕倒。
历史沿革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认为眩晕的发生是与肝有关,病因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有关。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灵枢·卫气》:“上虚则眩”
《灵枢·大惑论》:“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素问·六源正纪大论》:“木郁之发……甚则耳鸣旋转”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泽泻汤主之”
金元时代,对眩晕有了进一步认识。
风火致眩学说:《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痰水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无痰不作眩”
无虚不作眩:《景岳全书·眩运》”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中风学说:《医学正传·眩运》”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医学正传·眩运》还说:“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指出治疗眩晕应根据具体情况辩证施治。
病因病机
1、情志不遂 2、饮食不节

3、年高肾亏

四、病后体虚

五、跌仆损伤,瘀血内阻
病机

眩晕病均由内伤或跌仆损伤所致,病理表现有风 、火、痰、瘀、虚,可兼挟为患。
诊断依据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出汗、面色苍白或头痛项强等。
多有年高体虚、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等病史。
病证鉴别
1、眩晕与中风
眩晕
中风

眩晕与厥证
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严重者可有仆倒表现,但眩晕无昏迷、不省人事表现。

一、辨证要点
1.辨相关脏腑
眩晕病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肝阳上亢之眩晕兼见头胀痛,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脉弦等症状。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咣白等症状。
脾失健运,痰湿中阻之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诸症。
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症。

2.辨标本虚实
凡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遇劳即发,伴两目干涩,腰膝酸软,或面色咣白,神疲乏力,脉细或弱者,多属虚证,由精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所致。

凡病程短,或突然发作,眩晕重,视物旋转,伴呕恶痰涎,头痛,面赤,形体壮实者,多属实证

痰湿所致者,头重昏蒙,胸闷呕恶,苔腻脉滑
瘀血所致者,头昏头痛,痛点固定,唇舌紫暗,舌有瘀斑;
肝阳风火所致者,眩晕,面赤,烦躁,口苦,肢麻震颤,甚则昏仆,脉弦有力。


二、治疗原则
眩晕的辩证当分清标本虚实和脏腑重点。
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三、证治分类
1.肝阳上亢证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头痛;
劳则伤肾,怒则伤肝,均可使肝阳更甚,故头晕头痛加甚。
阳升则面部潮红,肝旺则急躁易怒。肝火扰动心神,故失眠多梦、口苦;
舌红,苔黄,脉弦,为肝阳上亢之征;如脉弦细数,则为肝肾阴虚内热之象。

证机概要: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功用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可用于肝阳偏亢,风阳上扰而导致的眩晕。


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白芍柔肝滋阴。
若肝火上炎,口苦目赤,烦躁易怒者,酌加龙胆草、丹皮,夏枯草;若肝肾阴虚较甚,目涩耳鸣,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者,可酌加枸杞子、首乌,生地、麦冬、玄参;若见目赤便秘,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若眩晕剧烈,兼见手足麻木或震颤者,加羚羊角,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等镇肝熄风,清热止痉。

2.气血亏虚证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咣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老加重;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苍白,唇甲不华 。
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
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
舌淡,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

证机概要: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功用补益气血,健脾养心。
常用药: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当归、熟地、龙眼肉、大枣补血生血养心;茯苓、炒扁豆补中健脾;远志、枣仁养血安神。


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兼见气短乏力,纳少神疲,便溏下坠,脉象无力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若自汗时出,易于感冒,当重用黄芪,加防风,浮小麦益气固表敛汗;若脾虚湿盛,腹泻或便溏,腹胀纳呆,舌淡舌胖,边有齿痕,可酌加薏苡仁、炒扁豆、泽泻等,当归宜炒用;若兼见形寒肢冷,腹中隐痛,脉沉者,可酌加桂枝、干姜以温中助阳;若血虚较甚,面色咣白,唇舌色淡者,可加阿胶,紫河车粉(冲服);兼见心悸怔忡,少寐健忘者可加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养心安神。

3.肾精不足证
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咣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眩晕,精神萎靡;肾虚则心肾不交,故少寐、多梦、健忘;腰为肾之腑,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时时耳鸣;精关不固,故遗精;偏于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 偏于阳虚则生外寒 ,故四肢不温,形寒肢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代表方:左归丸加减。本方滋阴补肾,填精补髓 。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山药滋阴补肾;龟板、鹿角胶、紫河车滋肾助阳,益精填髓,杜仲、枸杞子、菟丝子补益肝肾;牛膝强肾益精。
若阴虚火旺,症见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加鳖甲、知母、黄柏、丹皮、地骨皮等;若肾失封藏固摄,遗精滑泄者,可酌加芡实,莲须、桑螵蛸等;若兼失眠,多梦,健忘诸症,加阿胶、鸡子黄、酸枣仁、柏子仁等交通心肾,养心安神。
若阴损及阳,肾阳虚明显,表现为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精神萎靡,舌淡脉沉者,或予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或酌配巴戟天、仙灵脾、肉桂。若兼见下肢浮肿,尿少,可加桂枝、茯苓、泽泻等温’肾利水;若兼见便溏,腹胀少食,可加白术、茯苓以健脾止泻。

4.痰湿中阻证
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诞,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痰浊蒙蔽清阳,则眩晕头重如蒙;
痰浊中阻,浊饮不降,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
脾阳不振,则少食多寐。
苔白腻,脉濡缓,为痰浊内蕴所致。

证机概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本方燥湿化痰,平肝熄风,用于治疗脾虚湿:风痰上扰之眩晕。
常用药: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白术、苡仁、茯苓健脾化湿;天麻化痰熄风,止头眩。


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视物旋转,可酌加代赭石、竹茹、生姜、旋覆花以镇逆止呕;
脘闷纳呆,加砂仁、白蔻仁等芳香和胃;若兼见耳鸣重听,可酌加郁金、菖蒲、葱白以通阳开窍;若痰郁化火,头痛头胀,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宜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

5.瘀血阻窍证
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证机概要: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脑失所养。
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本方活血化瘀,通窍止痛,用于治疗跌仆外伤,瘀阻头窍而致的眩晕、头痛诸症。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窍止痛;白芷、菖蒲、老葱通窍理气,温经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地龙、全蝎善入经络,镇痉祛风。
若兼见神疲乏力,少气自汗等症,加入黄芪、党参益气行血;若兼畏寒肢冷,感寒加重,可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
[预防调护]
眩晕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
应避免和消除能导致眩晕发生的各种内、外致病因素。
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防止七情内伤;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
饮食有节,防止暴饮暴食,过食肥甘醇酒及过咸伤肾之品,尽量戒烟戒酒。

眩晕发病后要及时治疗,注意休息,严重者当卧床休息;
注意饮食清淡;
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变和头颈部运动,以防眩晕症状的加重,或发生昏仆。
有眩晕史的病人,当避免剧烈体力活动,避免高空作业。


[结 语]
眩晕是以目眩、头晕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
本病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体虚年高、跌仆损伤等多种因素。
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清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多属本虚证或本虚标实之证,常见病证有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痰浊内蕴、瘀血阻络五种,各证候之间又常可出现转化,或不同证候相兼出现。如肝阳上亢可兼肝肾阴虚,气血亏虚可夹痰浊中阻,血虚可兼肝阳上亢等。
针对本病各证候的不同,治疗可根据标本缓急分别采取平肝,熄风、潜阳、清火、化痰、化瘀等法以治其标,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等法以治其本。

[临证备要]
1.眩晕从肝论治。经曰: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木旺,风气甚,则头目眩晕,故眩晕之病与肝关系最为密切。其病位虽主要在肝,但由于病人体质因素及病机演变的不同,可表现为肝阳上亢、内风上旋,水不涵木,虚阳上扰,阴血不足,血虚生风,肝郁化火,火性炎上等不同的证候,故治疗时可选用平肝、柔肝、养肝 、疏肝、清肝等法。
2、警惕“眩晕乃中风之渐”。须严密监测血压、神志、肌力、感觉等变化。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