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3期经验交流

结膜瓣转位术在双侧翼状胬肉的应用

来源:INTERNET
摘要:翼状胬肉多见于室外劳动者,特别是渔民和农民发病率很高,故在基层是较为常见病,且单侧者较多见,双侧者较少见[1],治疗上双侧手术方式较为困难。笔者对近5年来结膜瓣转位术在双侧翼状胬肉的应用回顾分析如下。2方法术前3天常规滴抗生素眼水,结膜囊、泪道冲洗,凡有泪囊炎,待感染控制后执行,双眼胬肉两眼间隔1周分......

点击显示 收起

  翼状胬肉多见于室外劳动者,特别是渔民和农民发病率很高,故在基层是较为常见病,且单侧者较多见,双侧者较少见[1],治疗上双侧手术方式较为困难。笔者对近5年来结膜瓣转位术在双侧翼状胬肉的应用回顾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例患者,男18例,女2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0岁;职业均为农民;右眼5只,左眼17只;双眼2例,单眼18例;视力均在0.5以上,胬肉均为活动期,胬肉侵及角膜鼻侧3~5mm,颞侧2~3mm,鼻侧均大于颞侧。

  1.2方法术前3天常规滴抗生素眼水,结膜囊、泪道冲洗,凡有泪囊炎,待感染控制后执行,双眼胬肉两眼间隔1周分别手术。常规消毒铺巾,0.5%地卡因表面麻醉,于胬肉颈部和体部结膜下适量注射2%利多卡因,显微镜下,把鼻侧胬肉颈部两侧球结膜剪开,分离球结膜与胬肉、胬肉与巩膜上组织,用剃须刀片改制的尖刀沿胬肉头部约占0.5mm划一浅界[2],用虹膜恢复器从颈部与巩膜分离的腔隙中向胬肉头部钝性分离角膜面上胬肉,然后将胬肉体部与颈部剪除,将肌止前缘巩膜面残留的结膜下组织清除干净。在巩膜暴露区上方的球结膜下注射适量2%利多卡因使球结膜隆起,用剪刀分离切口旁的球结膜下组织后,自结膜切口缘垂直向上平行角膜缘剪开,作成一宽约4mm的舌状结膜瓣,并将结膜瓣牵拉移位至暴露的巩膜面上,用10-0线将结膜瓣边缘先与下方结膜创缘做间断缝合并固定于巩膜上,近角膜缘侧的结膜则固定缝合于距角膜缘约3mm的浅层巩膜面上,远离角膜缘侧切口边缘做间断缝合3~4针[2],颞侧按同样方法。术毕,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加压包扎,口服芬必得3天,48h后第1次换药,后给予的确当眼水滴眼,7日拆线。

  2结果

  随访3~4年,其中有1例术后1年鼻侧复发行第2次手术,有2例术后2周出现暂时性复视,其余未见任何并发症。

  3讨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慢性的结膜变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与环境因素、营养缺乏,尤其是阳光、沙尘、干燥气候等慢性刺激有关,紫外线可能是主要病原因素而慢性炎症刺激是胬肉发病的必要条件[1],治疗上手术切除仍然是最常用的方法。手术方式也很多,而针对双侧胬肉手术方式种类则有所受限:单纯胬肉切除易复发;胬肉头转位术后异物感强,且影响美观;游离结膜瓣移植术难以满足双侧;羊膜移植术在基层难以推广,故笔者认为结膜瓣转位术在双侧胬肉较为理想。术中应注意到结膜被牵拉移位时可能有一定张力,缝合伤口时应良好对位以免结膜裂开;取结膜瓣时不宜过宽,以免对侧结膜瓣过窄或上方球结膜全部转移引起穹隆部狭窄;操作不宜过多,以免局部组织损伤过大,引起术后广泛粘连,影响眼球运动,形成复视;手术一定要切除彻底,无论结膜还是巩膜浅表,都不得让胬肉组织残留,以免复发[3]。

  参考文献

  1刘家琦.实用眼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08.

  2李绍珍.眼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4-216.

  3李凤鸣,赵光喜.眼科手术并发症及处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38.

  作者单位: 365500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医院五官科

作者: 谢炳铧 2005-7-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