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3期

手术切除加高频电凝治疗外耳道乳头状瘤21例

来源:中华现代眼耳鼻喉科杂志
摘要:自1998年7月~2005年7月我科共收治21例外耳道乳头状瘤患者,经手术切除加高频电凝[1]治疗均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检查见外耳道内褐色、质硬、表面桑椹状、有蒂新生物,3例多个,1例贴近鼓膜。2治疗方法1%利多卡因2ml(含0。1%肾上腺素少许)对新生物基底浸润麻醉,注射针孔尽可能靠近新生物基底,小圆刀于......

点击显示 收起

    自1998年7月~2005年7月我科共收治21例外耳道乳头状瘤患者,经手术切除加高频电凝[1]治疗均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21例,其中男17例,女4例,左耳12例,右耳9例,年龄20~65岁。临床症状:均有耳闭塞感,听力下降,耳内发痒。大多患者有掏耳习惯,半数有到理发店用不洁棉签掏耳史,半数有掏耳后耳内出血史。检查见外耳道内褐色、质硬、表面桑椹状、有蒂新生物,3例多个,1例贴近鼓膜。

    1.2  治疗方法  1%利多卡因2 ml(含0.1%肾上腺素少许)对新生物基底浸润麻醉,注射针孔尽可能靠近新生物基底,小圆刀于蒂部切除新生物,一边以吸引器吸血,一边以高频电凝灼烧基底及其周围0.3~0.5 cm皮肤,不能烧灼太深以免伤及软骨,用稍微大于创面的凡士林纱条铺于创面,碘仿纱条填于外耳道,防止外耳道狭窄。抗炎治疗1周,7~10天后拆除外耳道填塞物,术后病理检查均示乳头状瘤,无一例恶变。

    2  结果

    随访1~8年,无外耳道狭窄,第1例复发,因新生物较小,在门诊以高频电凝治疗,全部治愈。

    3  讨论

    外耳道乳头状瘤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所致[2],该病毒特性只侵犯破损的皮肤、黏膜,瘤体只生长于表皮,不侵犯皮下组织[3],外耳道多发于软骨部,术中只要灼烧皮肤,不能伤及软骨,以免继发耳廓软骨膜炎;当外耳道因掏挖破损或因炎症抵抗力下降时易患病,术中灼烧范围较基底广就是防止注射针孔病毒感染,本组第1例复发考虑为术中未灼烧注射麻药的针孔,病毒感染复发;多发于男性,女性少见,很多男性有到理发店用不洁棉签掏耳的病史;平时无症状,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或掏耳出血时才来就诊,此时瘤体较大,切除后预防外耳道狭窄;易出血者有恶变的可能[4],本组无一例恶变。

    外耳道乳头状瘤一经发现最好手术切除,切除后有用鸦胆子油、干扰素、涂布创面,有用硝酸银化学灼烧的,有用电灼烧的。也有不切除瘤体,直接用5-氟尿嘧啶注射瘤体基底让其坏死脱落的,有时需反复注射[5];本组全部切除后用高频电凝灼烧,出血少,视野清楚,复发率低,治愈率95%,术后碘仿纱条填压外耳道能有效预防外耳道狭窄,术后恢复快,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39.

    2  李凯,段逸群.人类乳头状病毒和紫外线及皮肤肿瘤.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32(1):20-22.

    3  陶光实,林秋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病理生理与机体免疫.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1,21(5):418-421.

    4  柯杨.乳头状瘤病毒与人类肿瘤.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4(5):599-603.

    5  卢长云.5-氟尿嘧啶治疗外耳道乳头状瘤102例.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13(1):31.

    作者单位: 431700 湖北天门,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编辑:乔  雨)

作者: 郑志刚,何本超,徐必生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