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滨州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29卷第1期

依达拉奉与降纤酶联合应用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滨州医学院学报
摘要:脑梗死。临床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的病人64例。12治疗方法联合组依达拉奉30mg加入5%GS250ml静滴1次/天,连用10d,降纤酶第1天10u加入生理盐水150ml静滴,第3、5天分别5u静滴。降纤酶组单用降纤酶,用法同上一组病人,根据情况给与同样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护......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依达拉奉;降纤酶;脑梗死;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的病人64例。发病时间6~72 h,其中颈动脉系统梗死4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22例。符合以下标准:①无昏迷或抽搐;②无出血史、消化道溃疡或血液系统疾病;③无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④血压不超过180/110 mm Hg,患者肌力在4级以下。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在性别、年龄、病残程度、并发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联合组依达拉奉30 mg加入5%GS 250 ml静滴1次/天,连用10 d,降纤酶第1天10 u加入生理盐水150 ml静滴,第3、5天分别5 u静滴。降纤酶组单用降纤酶,用法同上一组病人,根据情况给与同样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护脑等治疗。

  13  疗效评定 

  2组病人均以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减少16%~46%;④无变化:功能缺损或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在18%以上;⑥死亡。

  2  结果

  临床疗效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临床疗效比较(略)

  3  讨论

  脑血栓形成主要病理生理: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的改变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导致脑血栓形成,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1)增多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2],其升高不仅可以引起血粘度增高,而且在血小板的粘附聚集过程中起桥梁作用,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脑部缺血缺氧导致缺血区内各种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内皮细胞均坏死。脑血管再通会导致自由基过渡形成及“瀑布式”自由基连锁反应,从而导致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的细胞毒性作用和酸中毒等一系列代谢影响,进一步加速神经细胞的损伤和死亡[3]。

  降纤酶具有降低纤维蛋白原和抗凝的作用,本文结果表明利用降纤酶治疗后纤维蛋白原较前明显降低,其纤维蛋白物具有较强的抗凝作用,降低血小板聚集,增强红细胞的血管通透性及变形能力,使血流量增加,改善微循环[4]。依达拉奉是自由基清除剂,具有自由基清除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可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过氧化作用,延迟神经细胞死亡,并可以减轻脑缺血和脑缺血引起的水肿和组织损伤,在各种缺血模型中显示出对脑缺血有非常好的保护作用[5]。与降纤酶联合应用,同时具有抗血栓,改善脑循环和保护脑神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本文实验表明,两者连用治疗脑梗死较单一用药效果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  考  文  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血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医学杂志,1996,(6):381

  2闫乐京降纤酶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初步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8,7:303

  3王维治神经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0

  4陆行州溶栓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J]国外医学脑血管分册,1993,(1):84

  5杨正,吴玉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型保护药依达拉奉[J]中华医药杂志,2002,11(12):911
  
  滨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滨州市  256610

  (收稿日期:20050624)

作者: 孙奉辉 田东惠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