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5年第5卷第3期

枣庄市消除丝虫病措施与效果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摘要:China)摘要:目的总结和分析消除丝虫病的措施和效果,探讨消除丝虫病的成功经验。方法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枣庄市丝虫病的流行趋势、防治措施、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26%,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此后,经过针对性查治和监测,残存传染源得到彻底净化,1985年后未再检出新感染者。...

点击显示 收起

  Analysis of the measures and results of elimination of filariasis in Zaozhuang City.LIU Shen-liang,XUE Ying-hui.(Zaozhuang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Zaozhuang277100,Shandong,P.R.China)   

  摘要:目的 总结和分析消除丝虫病的措施和效果,探讨消除丝虫病的成功经验。 方法 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枣庄市丝虫病的流行趋势、防治措施、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结果 1958年调查枣庄市人群微丝蚴率为22.60%,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经过反复查治,1983年微丝蚴率降为0.26%,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此后,经过针对性查治和监测,残存传染源得到彻底净化,1985年后未再检出新感染者。2003年和2004年先后经省及卫生部组织审评确认达到部颁消除丝虫病标准。 结论 枣庄市丝虫病得到消除,所采取的措施是可行的,效果是显著的。在丝虫病防治后期开展对残存传染源的管理与监测,是消除丝虫病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消除丝虫病;效果;监测

  枣庄市位于山东最南部,地跨东经116°49′~117°49′,北纬34°27′~35°19′,总面积4550km 2 。辖65个乡镇,2467个行政村,总人口366万。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降雨量为887mm。境内河流纵横,夏、秋积水面广,自然条件适宜蚊虫孳生,属于单纯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为控制丝虫病流行自上世纪50年代开展了丝虫病的调查防治、监测及效果评价等一系列研究,2003年实现了消除丝虫病。现将有关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 内容与方法   

  1.1 病原学调查 对1周岁以上居民常规采血镜检,血检率在85%以上;对外来人口及微丝蚴阳性者周围住户等重点人群血检率在95%以上。按照不同地理方位和不同流行程度分层整群抽样监测,以村为单位对5岁以上居民常规采血镜检。   

  1.2 慢性丝虫病病人调查 以村为单位,10岁以上居民为调查对象,由专业人员挨门逐户走访与体检。象皮肿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确诊,乳糜尿依据乳糜尿试验确诊,鞘膜积液靠透光试验确诊。   

  1.3 蚊媒监测 在丝虫病流行季节(6~9月),捕捉人房内成蚊,用乙醚麻醉后进行蚊种鉴定,选择雌性蚊当日逐只解剖,观察、记录幼丝虫自然感染情况,并进行形态鉴定。   

  1.4 防治措施与评价 采取以消除传染病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实施反复查治结合重点人群服药和监测等措施。上世纪50~80年代,组织专业队伍,培训技术骨干,实行反复全民查治,根治传染源,应用杀虫剂或清除蚊虫孳生地等方法控制传播媒介。普治阶段用海群生4.2g7d双疗程法治疗微丝蚴血症。全民用海群生药化食盐总剂量9g180d预防服药。   

  按照卫生部《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1] 和《消灭丝虫病标准》 [2] ,采取县(区)专业人员自行考核与省、市专业人员复核审评相结合的方法,最后由卫生部组织专家审评,进行防治效果评价。

  2 结果   

  2.1 防治效果   

  2.1.1 人群微丝蚴率 1958年由省、地、县联合普查共血检417863人,微丝蚴阳性94437人,感染率为22.60%。经反复查治,1983年重点乡镇居民微丝蚴率降至0.26%(表1)。    

  表1 枣庄市1958~1983年人群微丝蚴率变化情况(略)

  2.1.2 晚期丝虫病人查治 1971~1977年分4次调查,共查出各类晚期病人7482例,其中象皮肿4261例,占56.95%;鞘膜积液和阴囊象皮肿2794例,占37.34%;乳糜尿427例,占5.70%,并分别给予治疗。2.1.3 基本消灭丝虫病考核 1983年经省级抽查考核3个区16个乡镇32个行政村,血检15782人,检出微丝蚴阳性者34人,平均阳性率为0.26%,以村为单位微丝蚴率均在1%以下,达到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2.2 监测结果   

  2.2.1 纵向监测 1983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次年起在监测点连续10年对病原学、血清学、蚊媒消长情况进行监测,原阳性病人于1991年全部转阴,蚊媒末次阳性为1987年(表2)。    

  表2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纵向监测结果(略)

  2.2.2 横向监测 1985年省、市以考核的方式抽查了3个区7个乡镇25个行政村,血检13090人,阳性9人,阳性率0.07%。1986年对5个区进行横向监测12个乡镇22个村共血检9068人未检出微丝蚴阳性者。2002年省、市、区联合监测3个区6个乡镇12个村,共血检6168人,进行了采集滤纸血检测丝虫特异性抗体IgG4,结果均为阴性。   

  2.2.3 慢性丝虫病人查治 2002~2003年调查35个乡镇1860村1567320人,查出慢性丝虫病患者275人,患病率为0.017%,其中乳糜尿195例(70.91%),象皮肿63例(22.9%),鞘膜积液17例(6.18%)。年龄最小者52岁,均为20年前慢性患者,所有病人均给 予治疗和照料。   

  2.2.4 消除丝虫病审评 2003年12月和2004年8月省及卫生部先后组织丝虫病专家组对枣庄市消除丝虫病进行全面审评和评议后确认枣庄市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标准》。

  3 讨论   

  3.1 枣庄市丝虫病防治经过40余年的努力,微丝蚴感染率由22.6%降到基本消灭的1%以下,后经十余年的监测,2003年达到消除标准。大致可分为1958年前的流行病学调查;1965年的试点治疗;1971~1980年的全民普查普治及“海群生药盐”防治;1983年基本消灭丝虫病考核;1984年后的监测五个阶段。特别是第三阶段普查普治是消除传染源控制丝虫病流行的重要手段,措施是可行的,效果是显著的。   

  3.2 开展重点人群查治和预防服药,起到了针对性搜寻传染源和保护易感人群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丝虫病的传播与流行。此外,杀虫剂的广泛应用和居民生活环境,防蚊设施等条件的逐步改善,减少了人、蚊接触机会,对于遏制丝虫病的流行起到了重要辅助作用。   

  3.3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开展纵向传染源和传播媒介监测是消灭丝虫病的重要措施。横向监测为指导全面防治工作,制订消灭丝虫病对策,提供了可靠科学依据。监测结果表明,人群微丝蚴率逐年下降,残存的传染源得到净化,难以形成新的流行,即传播已被阻断,丝虫病流行趋于终止 [3] ,1985年后未再检出新的微丝蚴感染者及阳性蚊,达到了消除丝虫病标准。充分证明,以消除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是切实可行和卓有成效的。在达到基本消灭的条件后开展对残存传染源的管理与监测,是彻底消除丝虫病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S].197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灭丝虫病标准[S].1996.   

  [3]邓绪礼,陈锡欣.山东省丝虫病防治与监测研究进展[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2,15(2):82~84.     

  作者单位:

  1.枣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枣庄 277100;

  2.台儿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枣庄 277100.

作者: 刘慎良薛颖慧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