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5年第5卷第3期

玉溪市1994~2003年流行特征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摘要:China)猩红热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而引起,在我国的上海、北京、福州、昆明、汕头、桂林等地曾发生流行。玉溪市1994~2003年猩红热发病率均居全市各种传染病的第6和第7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为进一步做好该市猩红热的防制工作,现将1994~2003年猩红热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分析如下。1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

点击显示 收起

  Analysis of prevalent features of scarlet fever during1994~2003in Yuxi City.

  ZENG Li-ping,YAO Yun-bo,LI Shun-xiang,et al.(Yuxi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Yuxi653100,Yun-nan,P.R.China)     

  猩红热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而引起,在我国的上海、北京、福州、昆明、汕头、桂林等地曾发生流行。玉溪市1994~2003年猩红热发病率均居全市各种传染病的第6和第7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为进一步做好该市猩红热的防制工作,现将1994~2003年猩红热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玉溪市1994~2003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玉溪市统计局。   

  1.2 分析方法 对1994~2003年猩红热疫情以及相关数据使用EPI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1994~2003年全市共报告猩红热病例954例,年均发病率为4.88/10万,无死亡病例。2000年发病率最高,为11.97/10万;2002年发病率最低,为1.46/10万(表1)。   

  2.2 地区分布 全市8县1区均有病例发生,其中年均发病率最高的是峨山县(8.82/10万),其次为元江县(8.43/10万)、通海县(8.36/10万);发病率最低的是新平县(1.42/10万)和江川县(1.84/10万)。   

  2.3 性别与年龄分布 猩红热发病无性别差异。发病以5~岁和10~岁年龄组最多,分别报告发病429例和315例,占总发病数的44.97%和33.02%;30~岁年龄组仅报告发病15例,占总发病数的1.57%(表2)。     

  表1 玉溪市1994~2003年猩红热发病情况(略)

  表2 玉溪市1994~2003年猩红热病例年龄分布情况(略)

  2.4 职业分布 发病以学生最多,共报告574例,占 总发病数的60.17%;其次为散居儿童261例,占27.36%;幼托儿童65例,占6.81%。   

  2.5 时间分布 历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3月份发病开始上升,4月份达高峰,5月份逐渐下降,且维持在一定水平;9月份发病最低,12月份又形成另一个小高峰(表3)。    

  表3 1994~2003年玉溪市猩红热病例时间分布情况(略)

  3 讨论   

  玉溪市猩红热发病率均居全市各种传染病的第6、7位。由于一些轻型和不典型患者早期应用抗生素,致使链球菌在释放大量的红疹毒素之前已被消灭,不能产生典型皮疹,从而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出现相当数量的漏诊,是传染源未能得到有效的隔离治疗,传染源在人群中扩散导致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除2000年外,1994~2003年玉溪市猩红热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0年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是峨山、元江和通海三县发生局部流行,此三县地处山区和半山区,少数民族比重较大,经济发展滞后,卫生条件和居住环境较差,特别是一些偏僻农村、学校,居住拥挤,易感人群长期积累,一旦传染源带入,常引起暴发流行 [1] 。从时间分布看,一年四季均有猩红热病例发生,主要以冬春季节为发病高峰,与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特点相符。云南地处高原,早晚温差较大,降雨量偏少,空气干燥,呼吸道抵御病原体侵入的能力下降,故冬春季是导致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的高发季节。应注意防寒保暖,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从年龄和职业分布看,猩红热发病主要集中在5~岁和10~岁年龄组的散居儿童、学生和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多为外来民工子女,由于文化层次较低,卫生意识淡薄,加之居住拥挤,居室通风不畅,很容易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学生较多在校住宿,食宿较集中,交往机会较多,因此,发病较多。   

  针对以上原因,防制工作的重点应对传染源(病人)采取隔离治疗措施;对散居儿童的管理,尚有一定的困难,但对托幼机构及某些特定职业人群如学生则应进行重点搜索和管理,发现现症病人及携带者给予青霉素治疗;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7~12d,当怀疑为猩红热时,应按病人予以处理,并进行健康教育,对防止其传播疾病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医护人员和护理病人的家属,可带口罩作为个人防护;对接触猩红热病人的食具、入口的玩具及牛奶等,进行预防性消毒,防止牛奶和奶制品在加工中的污染;对病人分泌物和其污染的物品,进行随时消毒。空气飞沫传播为猩红热的主要传播途径 [2] ,当有链球菌呼吸道感染流行时,避免组织集体活动,以减少飞沫传播病原体而造成感染的机会。只有采取以加强传染源管理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才能切实有效地降低猩红热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刘茂松.高元县一个山村—郎家庄猩红热爆发流行的调查报告[J].中华内科杂志,1960,8(4):276.   

  [2]耿贯一.流行病学[M].中册.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453~466.     

  作者单位:玉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玉溪 653100.

作者: 曾丽萍姚云波李顺祥刘红雁余庆福马俊才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