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6年第6卷第5期

3073例输注血小板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摘要:China)摘要:目的评估手工混合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在血液采集制备过程中细菌污染的危险程度,为防止血小板细菌污染,提高输血安全性并制订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BacT/Alert120全自动细菌培养仪及需氧瓶(BPACultureBottle)、厌氧瓶(BPNCultureBottle)对3073例血小板进行了细菌培......

点击显示 收起

  Results of culture of bacteria in injected platelet in3073patients.

  LIU Ren-qiang,LIU Fu-ping,YE Zhu-jiang,QIN Yan-lan.

  (Dongguan Municipal Central Blood Bank,Dongguan529300,Guangdong,P.R.China)
     
  摘要:目的 评估手工混合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在血液采集制备过程中细菌污染的危险程度,为防止血小板细菌污染,提高输血安全性并制订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BacT/Alert120全自动细菌培养仪及需氧瓶(BPA Culture Bottle)、厌氧瓶(BPN Culture Bottle)对3073例血小板进行了细菌培养,细菌培养阳性者转种,转种阳性者进行鉴定。 结果 在1794例(7~9袋混合,共约14352人份)手工混合血小板中细菌培养阳性13例,假阳性2例,鉴定细菌阳性1例,其余未作鉴定,手工混合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率为0.72%(单人份为0.09%);1279例单采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6例,鉴定假阳性1例,细菌阳性2例,其余未作鉴定,单采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率为0.47%。 结论 手工混合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单采血小板,由于血小板采集后在(22±2)℃振荡保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输注血小板存在极高的风险,细菌污染是输注血小板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血小板;细菌污染;细菌培养;输血
   
  血液是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由于血小板制品(22±2)℃振荡条件下保存,一旦细菌污染,细菌会很快繁殖,污染的血小板难于鉴别,在输注后会产生严重的败血症,甚至导致病人死亡 [1~3] 。自2003~2005年对3073例血小板的细菌污染情况进行检测,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BacT/Alert120全自动细菌培养仪及需氧瓶(BPA Culture Bottle)、厌氧瓶(BPN Culture Bottle)为法国生物梅里埃(bioMeriux)公司产品,超净工作台,无菌注射器,美国FORMA血小板振荡保存箱等。细菌鉴定结果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及东莞市人民医院提供。
   
  1.2 样本来源 2003年3月~2005年12月,其中本站制备的手工混合血小板共1794例,2004年5月~2005年12月,本站制备的单采血小板共1279例。
   
  1.3 细菌培养及鉴定 单采血小板采集后放(22±2)℃血小板振荡保存,24h后混匀留样20ml;手工混合血小板(7~9袋混合)根据临床需要汇集过滤,留样20ml,留样后即刻在无菌室通过无菌技术接种需氧瓶(BPA Culture Bottle)和厌氧瓶(BPN Cul-ture Bottle)各一只,放入BacT/Alert120全自动细菌培养仪进行细菌培养,培养4h后未显示细菌生长即可发往临床使用,继续观察到7d仍未显示细菌生长者细菌培养阴性。在培养期间任何时间显示阳性结果,需转种培养,转种培养为阳性者,送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细菌鉴定。细菌培养严格按照BacT/Alert120全自动细菌培养仪及需氧瓶(BPA Culture Bottle)、厌氧瓶(BPN Culture Bottle)操作说明和无菌要求进行。

  2 结果
   
  2.1 3073例血小板细菌培养结果见表1。
    
  表1 3073例输注血小板细菌培养结果(略)
   
  注:※为2例未作鉴定,1例无菌生长,1例为革兰杆菌,1例为颗粒丙酸杆菌;※※为10例未作鉴定,2例无菌生长,1例为表皮萄葡球菌。
    
  3 讨论
   
  本站2001年4月引进法国生物梅里埃(bioMeriux)公司生产的BacT/Alert120全自动细菌培养仪,主要作全血、成分血及原材料抽检的细菌检测,在所做的1700多例抽检中未发现细菌培养阳性。2003年3月开始对所有手工混合血小板作细菌培养,2004年6月开始对所有单采血小板进行细菌培养,到2005年12月共计作血小板细菌培养3073例,细菌培养总阳性率为0.62%,单采血小板为0.47%,手工混合血小板为0.72%(单人份为0.09%),表明血小板细菌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存在输注危险。从表1可看出手工混合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采血小板,手工混合血小板细菌污染的危险程度高于单采血小板,这与手工混合血小板来自多个供者(7~9份混合),增加污染机会有关。据报道输注被细菌污染的血小板危险比输血相关HIV、HCV、HBV、HTLV感染总危险高出10~1000倍 [4] ,本次观察结果细菌阳性率远高于单采血小板1/1000~1/3000及手工混合血小板1/300~1/1000的有关细菌污染的报告 [3,4] ,研究结果细菌污染率差异很大,值得进一步研究,这可能与采血器材、采血环境消毒,献血者的筛选,献血者皮肤消毒,细菌接种污染,刚开展此项工作缺乏经验等因素有关。从血小板中分离出的细菌多为正常皮肤菌群,说明血小板污染菌多来源于供者的皮肤,也可能来自无症状菌血症者,但后者较罕见 [5] 。
   
  本次19例细菌培养阳性中有12例在用于临床前细菌培养阳性,作报废处理;7例用于临床48h后才报细菌生长,对结果进行追踪调查,未发现输注后发烧、寒颤、心率加快、血压降低等与细菌污染有关的输血反应,这可能与细菌污染量少,输血前进行了抗生素治疗,病人情况危及掩盖了败血症的症状等因素有关。
   
  本组研究细菌阳性率偏高可能为在国内率先对所有血小板进行细菌培养,缺乏经验,刚开始作的细菌培养不规范,未进行转代培养和菌种鉴定,可能存在假阳性,造成血小板细菌污染率偏高;对发往临床的血小板未留样再培养鉴定,在接种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也可能使细菌培养阳性偏高;再有对发往临床的血小板在培养阳性后未及时追踪调查,对输血后的病情观察资料不完全,难以进一步调查。因此,可考虑改进供血者筛查、改进静脉穿刺部位消毒、去除最初部分血液等,以提高输注血小板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韩永年,田兆嵩.细菌污染输血反应及其防治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2001,14(5):332~335.
   
  [2]洪婴,孙启凤.血小板输血中的细菌污染及预防[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4):293~295.
   
  [3]高峰.必须重视血液细菌污染的预防和控制[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4):221~222.
   
  [4]Blajchman MA,Goldman M,Baeza F.Improving the bacteriological safety of platelet transfasion[J].Transfus Med Rev,2004,18(1):11~24.
   
  [5] Fatal bacterial 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platelet transfusions-United States,2004[J].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2005,54(7):168~170.
  

作者: 刘仁强,刘赴平,叶柱江,秦艳兰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