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6年第6卷第9期

深圳市青少年心理叛逆的相关因素探讨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摘要:China)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市青少年心理叛逆的表现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心理叛逆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2005年3月至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9所深圳市大、中学校学生4000名,进行青少年心理叛逆的相关表现及行为调查。8%的深圳市青少年近一年有过离家出走的想法,5。8%的人曾经尝试过离家出走,其中......

点击显示 收起

  Analysis of causes associated with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adolescents.

  YUAN Bi-tao,ZHOU Li.

  (Shenzhen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henzhen,518020,Guangdong,P.R.China)
         
  摘要:目的 了解深圳市青少年心理叛逆的表现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心理叛逆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方法 2005年3月至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9所深圳市大、中学校学生4000名,进行青少年心理叛逆的相关表现及行为调查。 结果 作为心理叛逆的表现之一,20.8%的深圳市青少年近一年有过离家出走的想法,5.8%的人曾经尝试过离家出走,其中男生尝试离家出走率为7.4%,女生为4.3%。初中/高中学生离家出走想法的发生率高于大学生(χ 2 =51.1,P=0.000),但不同学校类型间尝试离家出走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 2 =1.9,P=0.392)。在过去12个月中孤独感、在过去12个月中失眠的次数、在过去12个月中是否连续两周感到伤心或绝望、网络成瘾、在过去1个月中平均每天的吸烟量、在过去1个月中平均每天的饮酒量是尝试离家出走的危险因素,而女生、学习成绩好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 深圳市大、中学生心理叛逆较普遍,他们中离家出走想法和尝试离家出走的发生率较高,常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消除危险因素,加强健康教育可最大限度预防青少年的心理叛逆。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叛逆;因素
   
  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结果显示,约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部分人的情绪问题、人际关系紧张现象十分突出;与此同时,16%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焦虑、强迫、抑郁等症状 [1] 。作为心理叛逆的表现之一,近几年来,青少年离家出走已逐渐为全社会所关注,这也是最令家长困惑和棘手的问题。阻止或避免青少年离家出走,关心青少年成长,也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现通过了解深圳市青少年离家出走的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早期发现有离家出走倾向的青少年,并最终预防青少年的心理叛逆。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5年3月~5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19所大、中学校学生4000名,进行《广东青少年心理叛逆相关行为》的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利用课间时间进行现场调查,限时填写并禁止互相讨论,强调尊重青少年学生的个人隐私。由调查员当场回收问卷3979份,问卷回收率99.5%。
   
  1.2 调查内容 ①离家出走的判定标准,参照日本的标准 [2] 并经过相关专家修订,即在父母无容许的情况下,并且有隐瞒去向,离开家庭或学校超过24h。②调查内容主要为青少年学生一般情况的调查,包括性别、年龄、家庭状况、离家出走的发生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1.3 方法 调查表回收后,经再次核对,然后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以SPSS12.0软件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 2 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当场回收的3979份问卷中,其中有效问卷有3823份,有效率为96.1%。其中男生为1913人,女生为1910人;初中生1508人,高中生1711人,大学生为604人;年龄分布在10~25岁,平均年龄17.9岁。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或大家庭为主,有3500人,占91.6%;单亲家庭323人,占8.4%。自认为学习成绩较差902人(23.6%);中等2386人(62.4%);学习成绩较好535人(14.0%)。
   
  2.2 最近12个月离家出走的想法 20.8%的学生在最近一年中有过离家出走的想法。其中初中生为29.7%,高中生为30.7%,大学生为16.1%,初中生、高中生离家出走的想法高于大学生(χ 2 =51.1,P=0.000)。
   
  2.3 最近12个月尝试离家出走 5.8%的学生在最近一年中尝试过离家出走。男生尝试离家出走率为7.4%,女生为4.3%,男生高于女生(χ 2 =17.0,P=0.000)。初中生为5.9%,高中生为6.2%,大学生为4.7%,不同学校类型间尝试离家出走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 2 =1.9,P=0.392)。
   
  2.3.1 尝试离家出走的单因素分析 青少年学生尝试离家出走可能与他们的个体特征、家庭状况及心理因素等有关,采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学生的尝试离家出走率的差别,结果与学生的性别、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类型、学习成绩、在过去12个月中孤独感、在过去12个月中因学习/成绩的压力感、在过去12个月中失眠的次数、在过去12个月中是否连续两周感到伤心或绝望、是否有网络成瘾、在过去1个月中平均每天的吸烟量、在过去1个月中平均每天的饮酒量等12个因素与尝试离家出走有关(P<0.01)。结果见表1。
   
  2.3.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上述12个因素作为自变量,以最近12个月是否尝试离家出走作为因变量,所有的变量均为二分类变量或者等级变量采用向前似然比法,引入变量的标准P=0.05,剔除变量的标准P=0.10,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有8个变量被引入模型,结果见表2。
   
  表1 尝试离家出走的单因素分析及变量赋值情况(略)

  Table1 One-way analysis and assignment of ALH

  表2 尝试离家出走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略)
   
  Table2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n influential factors of ALH

  从表2可以看出,结合表1变量的赋值情况,即性别和学习成绩2个因素为保护因素,女生尝试离家出走率较低,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尝试离家出走率越低;其他6个因素为危险因素,即在过去12个月中孤独感越强、失眠次数越多、连续2周感到伤心或绝望、吸烟量越大、饮酒量越大和网络成瘾的学生尝试离家出走率高。
   
  3 讨论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经历着身心各方面的急剧变化。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既要适应生理的变化,又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因此,较童年期更容易出现心理卫生问题。我国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有对性发育的困惑不解、独立意向发展迅速的矛盾,伙伴关系密切的矛盾,心理压力大等。离家出走现象一般出现在中学阶段,在大学阶段后慢慢减少。 我国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对青少年离家出走的调查,日本在1970年对25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中学三年以上的学生中有半数以上曾一度产生过离家出走的念头,真正离家出走的仅占1.6% [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深圳市青少年在过去12个月中尝试离家出走率为5.8%,其中初中生为5.9%,高中生为6.2%,大学生为4.7%,较戴福强 [3] 所调查我国某县重点中学学生离家出走率为7.32%稍低,但高于上海罗春燕 [4] 等人调查的3.1%的上海学生在调查前1年离家出走过,可能是由于对离家出走的判定标准和调查年份不一样有关。
   
  本次调查还发现,影响深圳青少年尝试离家出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男生尝试离家出走率为7.4%,女生为4.3%,可能是因为男生胆量较女生大,在遇到困难或压力时,往往会采取一些主动的措施,而女生不一样,她们往往将压力隐藏起来。学习成绩是保护因素,成绩越好的学生尝试离家出走率较低,和戴福强 [3] 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在过去12个月中孤独感、失眠次数、连续2周感到伤心或绝望、吸烟量、饮酒量和网络成瘾等6个因素是危险因素。在过去12个月中孤独感越强、失眠次数越多、连续2周感到伤心或绝望学生尝试离家出走率高,表明学生尝试离家出走与他们的心理状态有关。戴福强等人 [3] 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离家出走者SCL-90和EPQ评定结果提示有34.15%~36.49%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离家出走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与同龄人之间存在着差异。
   
  吸烟、饮酒也是尝试离家出走的危险因素。青少年吸烟和饮酒往往与他们的个性有关,与同龄人相比,他们渴望刺激、敢于冒险,经常存在不良的情绪 [5] ,这些可能都是导致离家出走的原因。网络成瘾也是尝试离家出走的危险因素,本次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学生他们上网的主要内容是聊天、交友(76.3%),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受到影响,找寻虚拟空间的朋友也是导致他们离家出走的原因之一,经常在各种媒体上见到此类情况的相关报道。
   
  青少年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特殊阶段,若教育和处理不当,会导致不良的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引发青少年的心理叛逆,这些可能会构成离家出走的内在因素,而不良的教育方式、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学业不良引起的自卑感、受父母或老师的批评、受文化传播媒介的诱导可能构成离家出走的契机。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要共同努力,以预防青少年的心理叛逆的发生,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岫茹.心理危机干预及健康教育(一)[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7):513~515.
   
  [2]诧摩武俊(所凯译).青春期的烦恼[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第1版,1990,57~62.
   
  [3]戴福强,陆秀琴,王卫林.初中生离家出走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1):22~24.
   
  [4]罗春燕,彭宁宁,朱蔚,等.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现况研究(五)-自杀倾向与离家出走情况[J].中国校医,2003,17(3):197~199.

  [5]张金霞,高茗,马尔健,等.2003年合肥地区青少年危害健康相关行为监测结果[J].疾病控制杂志,2004,8(2):138~140.
  

作者: 袁碧涛,周丽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