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第7卷第6期

一起由两种血清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调查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方法采集食物中毒样品:患者肛拭17份、加工、销售人员肛拭5份、佐料4份、食物中毒患者吃剩的炒田螺3份、外环境涂抹标本6份,共35份样品。结果在一份肛拭和一份田螺中检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26:K60(B6),在一份肛拭和一份加工煲盖涂抹标本中检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调查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 方法 采集食物中毒样品:患者肛拭17份、加工、销售人员肛拭5份、佐料4份、食物中毒患者吃剩的炒田螺3份、外环境涂抹标本6份,共35份样品。依照《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GB/T4789-2003进行检测。 结果 在一份肛拭和一份田螺中检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26:K60(B6),在一份肛拭和一份加工煲盖涂抹标本中检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128:K67(B12)。 结论 本次食物中毒是由两种血清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

【关键词】  炒田螺 食物中毒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O26:K60 (B6)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O128 K67(B12)

  2006年10月7日上午,茂名市某商场超市引发一起食物中毒,所有食物中毒人员均是食用从超市购买即食炒田螺的市民。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认为一起由两种血清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1  现场调查
   
  10月6日为中秋节,市民从某超市购买即食炒田螺过节。食用后,10月7日凌晨3:00起陆续感觉不适,患者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腹痛、腹泻、呕吐、发热,大便为黄色水样便。至10月7日17:30止,共43人送院接受治疗。中毒患者进食田螺后7h出现首发病例,潜伏期7~11h,经抗菌和对症治疗,全部病人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现场采集各种检材共35份,其中食物中毒患者肛拭17份,加工、销售人员肛拭5份,加工佐料4份,吃剩的炒田螺3份,灶台、煲盖、抹布、勺等涂抹标本6份。

  2  实验室检查
   
  依据《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1]和第五版《霍乱防治手册》[2]进行检测。分别检测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霍乱弧菌。

  3  结果
   
  共检测35份标本,经细菌学分离培养和鉴定,检出4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4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生化结果一致,但分属两种不同的血清型,结果见表1。

  4  讨论
   
  近年来,由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呈上升趋势,但由两种血清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却少有报道,在茂名市也是首次发现。发生这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是:①田螺没有活养。田螺生活环境肮脏,体内寄生大量的寄生虫及病原菌,食用前必须用净水活养,清洗干净,而当天这批田螺没有经过此步骤。②加工、贮存条件不当。由于当天正值中秋,该超市采购了1 200斤田螺,加工剪断田螺尾部过程时间过长,室温存放,造成细菌繁殖。③采用大锅炒制,烹调时间过短。据调查,当天的1 200斤田螺,只分两次烹炒,同时加工人员缩短烹炒时间,造成田螺没有彻底炒熟、煮透。
   
  表1  4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学试验结果(略)

  传统病原学的分离培养、血清学、生化试验等存在实验周期长,主观性强,容易造成漏检、误检的情况。同时,考虑到目前环境与病原关系的复杂性和感染模式的多样性,我们在做病原检测时,值得提醒的问题是要注意存在两种血清型的同一种细菌,因此,检测工作更应认真细致。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发展的RT-PCR、 PFGE等分子检测技术,能在几小时内检出致病菌,大大缩短检验周期,及时为临床用药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依据。快速检测技术将是今后病原学分析的重要手段,这对传染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溯源、控制疫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GB/T478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S].

  [2] 高守一.霍乱弧菌检验诊断[M].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46~49.


作者单位:茂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 茂名 525000.

作者: 龙彩云,许铭清,廖国东,邓绍甫,黄土炎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