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第7卷第7期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总结感染性的心内膜炎的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1月~2004年11月2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急诊手术2例,择期手术26例。结论外科手术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可有效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死率。...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总结感染性的心内膜炎的外科手术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11月~2004年11月2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急诊手术2例,择期手术26例。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10例,二尖瓣置换术14例。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 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1例,随诊2年,1例术后半年出现瓣周漏再次入院行二尖瓣置换术,余病例心功能良好,生活质量较好。 结论 外科手术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可有效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死率。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外科手术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以心内膜面感染或炎症的一种感染性疾病,易导致瓣膜损害。内科保守治疗病程长,且易复发,在抗生素使用无效的情况下应尽早手术治疗。1996年11月~2004年11月我院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2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病例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8~62岁;平均27岁,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14例,室间隔缺损2例;主动脉瓣二瓣畸形10例,二尖瓣前叶发育不良8例,原患有风湿病心脏病3例。原正常心脏4例。

  1.2  临床表现  均有间歇或持续发热,体温38.3℃以上,持续1周~5个月,并发不同程度心功能不良有27例,肝肿大12例,脾肿大7例,肺梗塞1例,贫血18例。

  1.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7.8~33.5×109/L;平均15.2×109/L;血培养阳性15例(53%);草绿色链球菌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各1例。

  1.4  相关辅助检查  X线胸片示,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影增大,心胸比例16例 >0.5,8例>0.6,1例>0.7,3例>0.8。心电图:左心室肥大18例,右心室肥大6例,左右心室均肥大4例,心肌劳损10例,传导阻滞4例,早博8例。心脏B超探到赘生物22例,其中二尖瓣赘生物10例,主动脉瓣赘生物6例,三尖瓣赘生物6例。

  1.5  术前准备  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予静脉营养支持疗法,细菌培养阳性按药敏使用抗菌素,并积极纠治心衰。入院后2例因心衰难以控制于入院当天急诊手术治疗(两者均在当地医院不规则使用抗生素2周以上),入院后2~3周手术15例,4~6周8例,7~8周2例;12周1例,术前以功能Ⅰ级1例;Ⅱ级10例;Ⅲ级15例;Ⅳ级2例。

  1.6  手术方法  全组病例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术中见赘生物多为灰白色,有累及瓣膜穿孔破裂3例,主动脉瓣,二尖瓣环脓肿各1例,二尖瓣腱索断裂者2例。手术将赘生物和病变的心内膜清除。三尖瓣赘生物切除后,遗留缺损直接缝合或用自体心包片修补。主动脉瓣置换8例,同期行三尖瓣赘生物切除并成形2例,二尖瓣置换14例,同期行三尖瓣赘切除并成形4例,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2例。术中取赘生物作药敏培养。全组病例术中使用稀释20倍的碘伏冲洗心腔2次,再生理盐水冲洗3次,并使用外吸引器吸除。

  2  结果
   
  术中平均体外循环时间96min,平均升主动脉阻断时间67min。平均ICU滞留时间4.6d。平均使用呼吸机时间39h。有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低心排综合征,其中2例使用IABP治疗。3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全部使用血透治疗。5例出现肺部感染,其中2例气管切开。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28d。1例急诊手术后早期死于低心排综合征。27例术后体温、血象恢复正常,血培养阴性,心功能改善出院。全组随访24个月,1例术后半年因心内膜炎而瓣周漏再次手术换二尖瓣。死亡率3.57%。

  3  讨论

  3.1  手术时机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是心内膜炎的重要原因。因心内畸形造成血流动力学异常,易损伤心内膜,提供发病条件,单纯使用抗生素难以有效杀灭赘生物中的细菌,停用抗生素后易复发。因此手术纠正畸形,关闭异常通道,清除病变组织,修复瓣膜,是控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措施。感染性心内膜炎经抗生素治疗1周左右,感染仍难以控制,特别是合并有赘生物、瓣膜损坏(穿孔、腱索断裂),心衰进行性加重应尽早手术治疗。有赘生物的患者尽早手术,可避免栓塞的发生。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动脉栓塞,内科治疗无效的败血症被认为是手术的绝对适应症[1]。本组病例术后1周左右体温恢复正常,心功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消失。有文献示,内科治疗死亡率高达56%[3]。因此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使用抗生素2~3周后)治疗是必要的、有效的。

  3.2  手术方法及原则  关闭异常通道,恢复正常血流动力学。清除病变组织及瓣环周围脓肿,损毁瓣叶视情况使用自体心包修补,直接缝合或换瓣:心内膜炎后因瘢痕及纤维化,可使瓣叶变形。因此,本组病例中二尖瓣、主动脉瓣返流量达中重度的均予换瓣。而右心系统是低压腔,三尖瓣全部采用直接缝合或自体心包修复,术中注水试验关闭良好,术后即使少量返流,远期疗效仍良好。术后出现低心排,可积极使用IABP。病人出现肾功能不良,利尿剂无效,应尽早进行血透。术后使用抗生素4~6周可有效避免感染复发及瓣周漏[2]。

【参考文献】
    [1] Chambers HF.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 PH in endocarditis[J].Chest,1994,105: 333~337.

  [2] 易建阳,翁品光,王淦,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J].心肺血管病杂志,1999,18(3):32~34.

  [3] 覃家锦.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J].广西医学,2004,26(10):1490~1492.


作者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海南 海口 570311.

作者: 董明,吴朝光,李儒正,谭威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