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第7卷第12期

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CHF患者随即分为治疗组(n=23)及对照组(n=17),对照组用强心剂和利尿剂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缬沙坦,两组疗程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NYHA分级、血压、心率、心胸比率和心脏超声指标的变化。结果经8周治疗后,缬沙坦......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40例CHF患者随即分为治疗组(n=23)及对照组(n=17),对照组用强心剂和利尿剂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缬沙坦,两组疗程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NYHA分级、血压、心率、心胸比率和心脏超声指标的变化。 结果 经8周治疗后,缬沙坦治疗组超声检查各项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内径、E/A、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及X线检查心胸比均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可以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

【关键词】  缬沙坦 慢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

  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局,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能改善心衰症状,延缓心室重塑,防止心室扩大的发展,已被列为治疗慢性心衰的基本药物。目前市面上推出的血管紧张素IIAT1受体拮抗剂(ARBs)可在受体水平阻断血管紧张素的不利作用,能更完全的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因而治疗慢性心衰有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2年6月~2006年9月确诊为CHF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4~75岁,平均(58.29±10.6)岁。风湿性心脏病11例,冠心病1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5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以上所有病例均符合Framingham诊断标准,NYHA心功能分级:II级16例,III级18例,IV级6例。4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17例)。两组年龄、性别、基础病和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常规给予强心剂和利尿剂治疗,研究前1周停止血管扩张剂治疗。对照组继续应用强心剂和利尿剂,缬沙坦治疗组在强心剂和利尿剂的基础上给予缬沙坦胶囊(商品名:代文,北京产)80mg/d,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过程中未使用β2受体阻滞剂。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血压、心率(HR)、X线心胸比率,应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左房内径(LAD)、E/A、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

  1.2.2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NYHA分级判断,心功能无改善为无效,改善I级为有效,改善II级为显效。

  1.2.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x±s表示,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治疗后,缬沙坦治疗组总有效率95.6%(22/23),显效率21.7%(5/23),有效率73.9%(17/23),无效率4.4%(1/23)。对照组分别为82.3%(14/17)、11.7%(2/17)、70.6%(12/17)、17.7%(3/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血压、HR、心胸比率见表1。

  表1  两组血压、HR、心胸比率治疗前后的变化(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心脏超声指标见表2。

  表2  两组心脏超声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缬沙坦是一种新型的选择性AT1受体拮抗剂的口服制剂,对AT1受体产生不可逆的或非竞争性抑制,降低全身及外周血管阻力、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肺动脉楔入压,而且较ACEI制剂更全面地抑制肾上腺的醛固酮合成分泌,抑制心肌间质纤维化。另一方面,使血管紧张素II代偿性增高,激活AT2受体,可致循环中的一氧化氮、前列腺素E2水平升高,进而舒张血管,促进细胞分化,诱导调亡,抑制心肌细胞间胶原沉积,减轻甚至逆转左心室肥厚[2],改善心肌重塑,提高心肌收缩功能,从而改善慢性心衰。缬沙坦生物利用度高,消除半衰期长,口服1次可维持24h以上的作用[3]。因此,用该药治疗慢性心衰是针对性较强的一种方法,其总有效率高,且ATR不能抑制缓激肽的分解,不发生严重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副作用。作为一大类药,ARBs是有效的,耐受性很好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陶则伟,黄无伟.心衰学说的发展与防治[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3,24(1):67~69.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5.

  [3] 胡大一.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现代观点与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1):6~8.


作者单位:琼海市人民医院ICU科,海南 琼海 571400.

作者: 邱曼 王龙 梁毓源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