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6期

1986~2007年广西武鸣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武鸣县钩体病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本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86~2007年武鸣县钩体病疫情报告及防治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钩体病主要在农村地区发生,年均发病率为7。05/10万,每3~4年出现一次流行,发病以青少年和壮年多见,男性高于女性,7~10月是流行季节,稻田型为主要流行菌株。...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武鸣县钩体病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本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1986~2007年武鸣县钩体病疫情报告及防治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钩体病主要在农村地区发生,年均发病率为7.05/10万,每3~4年出现一次流行,发病以青少年和壮年多见,男性高于女性,7~10月是流行季节,稻田型为主要流行菌株。 结论 做好高危人群的预防接种工作和加强防病知识的宣传、疫情监测及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工作是防治本病的关健。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 防治对策 分析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武鸣县为钩体病疫区,自1950年有疫情报告记载以来,1962年开始有钩体病病例报告,为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之一。为了解武鸣县钩体病的流行规律,更有效地控制钩体病的发生和流行,现对武鸣县1986~2007年的钩体病流行情况及防治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武鸣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历年疫情报告资料及钩体病防治资料,并按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1986~2007年,武鸣县除2003、2006、2007年无钩体病疫情报告外,其它年份均有钩体病病例发生。累计发病995例,死亡32例,病死率为3.21% ,年发病率在 0.15~57.89/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7.05/10万(图1)。发病资料显示,武鸣县每3~4年出现流行波峰,其中1990年和1993年发生两次大流行,发病数分别为370例、242例,发病率高达57.82/10万、38.11/10万。1995~2001年,流行的波峰明显降低。2002年以后,遏制了钩体病的流行。

  图1  1986~2007年武鸣县钩体病发病曲线图(略)

  2.2  地区分布  全县15个乡镇(含农场)均有病例报告,年平均发病率在2.22~16.58/10万之间,较高的前五位分别为宁武、陆斡、马头、灵马、罗波镇。详见表1。

  表1  995例钩体病地区分布(略)

  2.3  时间分布  一年四季均有钩体病发生,但是,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 7月病例明显增加,8月发病达到高峰,11月以后病例明显下降,7~10月的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94.37%(939/995)。详见表2。

  2.4  人群分布  (1)年龄分布:各年龄组均有发病,最小2岁,最大76岁,以青少年和壮年发病居多。10~50岁年龄段人群的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88.94% (885/995)。(2)性别分布: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53:1,(602:393)。(3)职业分布:患者职业以农民最高,其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68.24%(679/995),其次是学生,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25.63% (255/995)。其它职业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6.13%。

  表2  1986~2007年广西武鸣县钩体病发病时间分布(略)

  2.5  流行菌群  2001年采集有疫水接触史、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的疑似病例血清45份检测,显凝阳性为29份,阳性率为64.44%,以黄疸出血型阳性率最高,其次为犬型、波摩那型、澳洲型,其中有4例为混合感染。详见表3。

  表3  29份血清群分布(略)

  2.6  历年防治对策  1986~2007年20余年期间,武鸣县的钩体病的防治工作历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1986~1995年为第一阶段,以一般的预防性措施及应急防控为主要措施;1996~2001年为第二阶段,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钩体病疫苗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的防控措施;第三阶段为2002年以后,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及疾病控制能力的提高,且钩体病疫苗的短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不断加强防病知识的宣传、疫情监测及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工作,强化对钩体病的认识,高疫情监测报告的敏感性和及时性,规范临床医生对钩体病的治疗;(2)加强疫情预警预报工作,在钩体病的流行年,所有村卫生所、个体诊所、企事单位医务室不准收治发热病人,所有发热病人一律转到医疗卫生单位发热门诊就诊,有疫水接触史,有类似“感冒”症状的发热病人,一律使用小剂量青霉素治疗,诊断为钩体病病例全部转县人民医院治疗;(3)加强防控措施落实的督查工作。

  3  讨论

  3.1  90年代以前,武鸣县没有发生钩体病流行,且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可能是当时计划经济的调节下,能定期地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群众性地灭鼠活动,控制传染源取得的成效。九十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难以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及灭鼠活动,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难以控制,随着易感人群的积累,3~4年出现了规律性流行,1990、1993年分别出现了两次大流行,发病率高达57.82/10万、38.11/10万。1996~2001年,武鸣县在高危人群中开展钩体病疫苗预防接种后,人群的免疫水平提高,流行波峰明显降低。2002年以后,但由于钩体病疫苗的短缺,武鸣县投入很大的人力和财力,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遏制了钩体病的流行。

  3.2  武鸣县属广西所辖县份之一,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一年四季均有钩体病发生,是广西钩体病主要疫区之一,流行形式主要为稻田型。武鸣县钩体病的流行有以下几个特点:(1)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7~10月为本病的好发季节,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94.37%,8月是发病高峰。原因是7~8月为农村水稻夏收夏种的季节,9~10月是田间护理时期,人群接触疫水机会增加。(2)患者职业以农民发病最高,其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68.24%,原因是农民下田地劳动,接触疫水机会多,因此,农民是钩体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其次是学生,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25.63%,原因是农村学生放暑假回家帮忙做农活或戏水等,不可避免受到钩体病感染,他们也是本病的高危人群。其它职业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6.13%,是因为到河沟鱼塘钓鱼、回农村帮农活等接触疫水所致。(3)病例以青少年和壮年居多,10~50岁年龄段人群的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88.94%,与该人群接触疫水机会多有关;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53:1,可能与本县男性平时下田劳动接触疫水比女性少,隐性感染机会较低,缺乏对钩体病的免疫力,接触疫水时更容易发病有关,与文献报道一致[1]。(4)武鸣县钩体病病死率高达3.21%,对人群危害严重。(5)武鸣县钩体病的流行菌群主要是黄疸出血型,与时曼华等[2]、权怡等[3]报道相符,其次为犬型、波摩那型、澳洲型,犬群感染率有所上升,可能与本县近年来农村养犬数量增多,且未按要求进行栓养、圈养有关。

  3.3  钩体病在我国大多数省、市、区存在和流行,以南方为多见。要预防和控制钩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任重道远。预防接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2002年以后由于钩体病疫苗的短缺,给钩体病的控制带来很大的困难,是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于恩庶.钩端螺旋体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68~203.

  [2] 时曼华,于思庶,梁中兴,等.钩端螺旋体病地理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5,16(特刊4号):1~29.

  [3] 权怡,方锦蒿.广西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情况及菌群变迁调查[J].广西预防医学杂志,2000,6(7):149~150.


作者单位:武鸣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武鸣 530100

作者: 韦芳青 危国强 黄晓玉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