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7期

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总结多发性硬化(MS)患者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检查。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MS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及治疗。【关键词】多发性硬化临床特点磁共振成像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多灶性脱髓鞘性疾病,在欧美国家多见,在我国也并不少见。现总结我院神经......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总结多发性硬化(MS)患者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检查。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MS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及治疗。 结果 发病高峰20~40岁,80.6%以急性和亚急性起病,61.1%呈缓解-复发的病程。脊髓受累67.6%,视神经受累50.9%,87例中78例MRI检查异常。 结论 MS好发于中青年,起病急,多数有缓解-复发,病程短,脊髓和视神经受累最多,MRI检查可作为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的指标。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临床特点 磁共振成像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多灶性脱髓鞘性疾病,在欧美国家多见,在我国也并不少见。国内已陆续报道许多病例。现总结我院神经内科自1981~2003年收治的108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其中3例经尸检证实。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为1981年1月~2003年12月北医三院神经内科收治的MS患者,共108例,按Poser[1]诊断标准,其中临床确诊69例(63.9%),实验室支持确诊13例(12.0%),临床可能26例(24.1%)。视神经脊髓炎36例(33.3%),脊髓型多发性硬化30例(27.8%)。男性39例,女性69例,男女比例为1:1.8。首次发病年龄为10~74岁,平均(36.12±13.13)岁,发病年龄高峰在20~40岁,共65例。
   
  发作次数:发作次数1~7次,平均发作次数2.4次。发作次数为2次或2次以上者79例(73.1%),发作次数仅为1次者有29例(26.9%)。
   
  起病形式:本组患者中急性起病(病情在1周内达高峰)者53例(49.1%),亚急性起病(病情在1月内达高峰)34例(31.5%),慢性起病(病情在1月以上达高峰)21例(19.4%)。
   
  病前诱因:本组患者中有41个患者在首次发病前1个月内有一定的诱发因素。感冒者17例(15.7%),受凉9例(8.3%),发热8例(7.4%),疲劳3例(2.8%),外伤2例(1.9%),饮酒后和腹泻各1例(0.9%)。
   
  首发症状:视力障碍最常见,为29例,肢体麻木伴乏力24例,肢体乏力18例,肢体疼痛伴麻木11例,肢体麻木9例,肢体疼痛伴乏力8例,复视6例,肢体抽搐3例,头痛、行走不稳各2例,精神障碍、言语欠清、眩晕、听力下降、嗜睡各1例。
   
  病变部位:从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发现:脊髓受累73例,占67.6%;视神经55例,占50.9%;大脑半球受累48例,占44.4%;脑干受累25例,占23.1%;小脑受累11例,占10.2%。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运动障碍:有肢体瘫痪者95例,占全部患者88.0%。肢体瘫痪者中以截瘫最为常见,为41例,占38.0%,其次为四肢瘫,为24例,占22.2%,再次为单瘫患者,为19例,占17.6%,偏瘫患者最少,有11例,占10.2%。出现肌萎缩的患者有6例。腱反射活跃64例(59.3%),腱反射减退23例(21.3%),腱反射正常21例(19.4%)。出现单侧或双侧Babinski征的患者有56例,占全部患者的51.6%。
   
  感觉障碍:有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的患者共66例,占全部患者的61.1%。其中有感觉平面的患者见于45例,深浅感觉同时受累见于41例患者,占全部患者的40.0%,单独有浅感觉障碍的患者有25例,占全部患者的23.1%。患者有束带感见于13例,占全部患者的12.0%。本组患者中有15例出现痛性痉挛(13.9%),9例患者出现Lhermitte征,占全部患者的8.3%,均见于脊髓受累的患者。
   
  视力障碍:本组患者中有55例患者在病程中出现视力障碍,占50.9%。其中影响到双侧者42例,占全部视力障碍者76.4%,影响到单侧者13例,占全部视力障碍者23.6%。视神经萎缩者35例,视神经炎16例,1例出现视乳头水肿,3例为一过性视物不清。
   
  脑干:本组患者中出现复视者15例,占全部患者的13.9%。眼球震颤11例(10.2%),上睑下垂及双瞳孔不等大者各2例(1.9%)。面瘫者3例(2.8%),听力下降2例(1.9%)。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者4例,占全部患者的3.7%。
   
  共济失调:出现肢体共济失调的患者有11例,占10.2%,其中合并Romberg氏征阳性9例。
   
  括约肌功能障碍:52例患者有括约肌功能障碍,占全部患者的48.1%。主要表现为轻或中度尿潴留,见于44例患者,但排尿障碍的轻重程度及持续时间随患者病情轻重而各异。
   
  精神障碍:精神障碍见于4例,主要表现为欣快、嗜睡、胡言乱语,其中有一例患者是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并以精神疾病收入精神科。
   
  脑脊液检查:其中91人于发病初期行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者见于7例患者,占6.5%,最高340mmH2O。白细胞增多见于8例患者,最高为88个/立方毫米,其余7例白细胞数在12~42个/立方毫米。8例患者中有4例合并发热。脑脊液蛋白检查91例患者,蛋白升高见于44例(48.4%),多为轻度升高,其中最高1例为1 970mg/L。IgG 24h合成率检查65例,其中升高者32例(49.2%),正常者33例(50.8%)。寡克隆带(OB)检查67例,阳性者22例,占32.8%,阴性者45例,占67.2%。
   
  电生理检查:
   
  VEP:检查84例,异常者53例(63.1%),正常31例(36.9%)。VEP异常者主要表现为P100潜伏期延长,见于34例,各波段潜伏期均延长者见于10例患者,波峰未引出者见于5人。
   
  BAEP:检查84例,异常者43例(51.2%),正常41例(48.8%)。BAEP异常者主要表现为I~III波、III ~V波或/和I~V波波间期延长。
   
  SEP:检查77例,异常者54例(70.1%),正常23例(29.9%)。SEP 主要表现为p40或/和N20或/和N22潜伏期延长或未测出。
   
  影像学检查:87例患者于急性期进行MRI检查,发现脊髓或脑内有脱髓鞘改变者78例(89.7%)。发现脊髓内异常59例(67.8%),其中颈髓受累37例(41.6%),胸髓受累33例(37.1%),其中颈、胸段脊髓同时受累14例(15.7%),腰髓受累最少为3例(3.4%),有5例脊髓变细,11例脊髓肿胀。大脑异常41例(47.1%),脑干异常27例(31.0%),小脑异常12例(13.8%)。有2例发现合并脊髓空洞症。87例患者中33例行增强扫描,发现病灶有增强效应的30例。

  2  讨论
   
  MS在我国并不少见。本组108例MS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高峰在20~40岁,占全部患者的60.2%。本组患者以急性起病为最多,急性和亚急性起病者占全部患者的80.6%,这与国内的报道相吻合[2,3]。108例患者按国内2001的分类标准[4]发现复发缓解型占61.1%,符合绝大多数MS患者有缓解复发病程的特点。原发进展型5例,占4.6%,继发进展型8例,占7.4%。有29例发作次数仅为1次,占26.9%。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本组患者中病变最常累及的部位是脊髓,其次是视神经、大脑、脑干、小脑。这与国内报道的相似[2,3]。本组患者大脑病变部位比脑干多,这与国外的报道不同,小脑病灶较西方(40%~60%)及亚洲(20%~30%)报道少[5],可能是因为本组患者中视神经脊髓炎和脊髓型MS所占比例较高的缘故。脊髓损害中以颈髓损害最多见,其次为胸髓,腰髓损害很少,这与国内报道一致[4]。
   
  值得注意的是,MS出现精神症状并不少见[6]。本组患者中有4例有精神症状,其中有一例是以精神疾病为首发症状,被误诊收入精神科病房。此患者主要表现为失眠,幻听、幻视,言语增多,欣快等精神症状,被误诊为躁狂-抑郁状态。同时患者出现视物模糊,先后累及双眼,才引起精神科医师的注意,头MRI示左额叶脱髓鞘病灶,有强化。经激素治疗后,精神症状消失,视力有所恢复,证实为MS。因此,如果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出现其它不能解释的神经症状、体征时,应注意排除MS的可能。
   
  MRI诊断MS优于CT。本组患者MRI的阳性率为89.7%,明显高于诱发电位检查和脑脊液IgG 24h合成率、寡克隆带检查。MS患者急性期MRI主要表现为等T1长T1长T2信号,呈斑片状、条状或类圆型病灶,在急性期有不同程度的增强效应。25例于激素或丙种球蛋白治疗后10~40d复查MRI,发现6例于治疗10d后原病灶就有所缩小,3例仍有新病灶出现,其中1例在原病灶缩小的同时有新病灶出现,17例于治疗后40d病灶缩小。6例于治疗后行增强MRI扫描,其中2例于治疗后40d增强消失,同时其临床症状也有改善。由此可见,MRI可以作为监测MS患者病情和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原有病灶的缩小和增强扫描的消失可作为病情好转的临床指标之一。
   
  本组MRI上脊髓病灶最短影响2个节段,最长11个节段,但我们3例尸检病例证实脊髓受累分别为18、19和25个节段。这与2001年MS新的诊断标准[7]不符。新标准指出MRI上1个脊髓病灶可以代替1个脑部病灶,但要求脊髓病灶无或很少有肿胀,T2像显示不均匀高信号,在轴面上病灶直径至少3mm,长度不应超过2个椎体。而本组中脊髓肿胀并不少见,占12.6%,且病灶长度明显超过2个椎体,说明国外新的诊断标准不完全适用于我国MS患者,特别是脊髓型MS和视神经脊髓炎有脊髓表现时。本组脊髓肿胀常见于急性发作期,2例于病后40d复查MRI发现脊髓肿胀有所减轻。脊髓肿胀多限于病灶所在脊髓节段及其上下邻近范围。脊髓变细5例,病程分别为2年、3年、5年、11年、25年,复发2~6次,可能是MS的后遗改变,很可能是与病程长有关,尚需进一步探讨。
   
  MS应与多种疾病相鉴别。尤其是在首次发病初期,鉴别诊断更加困难。应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CADASIL,脊髓血管畸形,髓内或脑肿瘤,亚急性联合变性等相鉴别。MR技术的发展为鉴别诊断提供了帮助,结合病史、起病形式、病程及辅助检查等有利于区分。对于急性视神经炎、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急性脑干脱髓鞘病变等情况,应进行临床和MRI监测,观察病情变化。
   
  总之,本组MS的患者特点是好发于中青年,起病急,多数有缓解-复发,病程短,脊髓和视神经受累最多,MRI检查可作为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Poser CM, Party DW, Scheinber L, et al. New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ultiple sclerosis: guide- lines for research protocols[J]. Ann Neurol,1983,33:227~231.

  [2] 黄德晖,吴卫平,蒲传强,等. 多发性硬化226例临床分析[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3,10:152~155.

  [3] 许贤豪, 乔立艳, 张华,等.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和分类标准[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1,8:134~138.

  [4] 张华,许贤豪,赵志刚,等. 多发性硬化脑内磁共振病灶分布及其特点[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2,9:117~119.

  [5] Joffe RT, Lippert GP, Gray TA, et al. Mood disorder and multiple sclerosis[J]. Arch Neurol,1987,44:376~377.

  [6] McDonald WI, Compston A, Edan G, et al. Recommend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ultiple sclerosis:guideline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panel on the diagnosis of multiple sclerosis[J]. Ann Neurol,2001,50:121~127.


作者单位:三亚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海南 三亚 572000; 北京大学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083.

作者: 周少珑 孙庆利 谢汝萍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