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8期

云南景洪市1956~2005年麻风病流行状况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景洪市麻风病流行状况,摸清其流行规律和特征,为进一步控制疫情,制订防治对策及采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706例麻风病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麻风病患者呈散在性集簇状分布,5年平均发现率、发病率以1956~1960年15。结论景洪市麻风病流行尚未全面控制,加强宣......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景洪市麻风病流行状况,摸清其流行规律和特征,为进一步控制疫情,制订防治对策及采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706例麻风病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 麻风病患者呈散在性集簇状分布,5年平均发现率、发病率以1956~1960年15.12/10万、9.69/10万最高,患病率1980年15.74/万最高。≤14岁病人占7.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病人畸残率30.03%,MDT治疗(441/527,83.68%)效果显著高于单D治疗(115/478,24.06%)效果(χ 2 =109.79,P<0.01)。 结论 景洪市麻风病流行尚未全面控制,加强宣传,健全三级防治网,实行报病有奖,认真做好门诊、接触者检查和线索调查,仍然是今后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有效措施,联合化疗是治疗麻风的最佳手段。

【关键词】  麻风病 流行状况 景洪市

景洪市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部,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东径100°25′~101°31′、北纬21°27′~22°36′之间,北接普洱市,东北接江城县,东接勐腊县,西接勐海县,南与缅甸相接壤,国境线长112.39km,总面积6 959km2。辖13个乡镇,86个村公所,754个自然村,世居着傣、汉、哈、基诺、布朗、瑶等13种民族,人口37.42万。热带温润及热带雨林气候,适宜各种生物繁衍,属麻风病高发区。经过50年的积极防治,截止2005年底累计发现麻风患者706例,累计治愈556例,累计死亡及其它减少134例,尚有现症病人16例,分布在7个乡镇11个自然村,患病率为0.42/万,近5年平均发病率为0.59/10万,达到了国家控制指标,但距基本消灭麻风病指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探索麻风病在本市区的流行规律和特征,进一步控制疫情,我们对706例麻风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寻找能尽早地、最大限度地发现病人的有效措施,全面实现控制麻风流行,达到基本消除麻风的目标。

  1  材料和方法
   
  706例患者为景洪市历年(1956~2005年)累计登记上报病例,根据麻风病学有关项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现率  全市出现二次高峰,一是1958年遵循 “积极防治,控制传染” 的方针,采取“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防治策略,开展麻风病调查,发现病人43例,发现率为43.08/10万;二是1979年成立了景洪市皮肤病防治站,1980年根据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麻风病防治工作情况的几项建议》的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麻风病调查工作,新发现病人95例,发现率35.78/10万;此后发现率逐年稳中有降,2005年发现率为2.90/10万,与二次高峰相比分别下降了93.27%和91.89%[1]。

  2.2  发病率  以5年平均发病率计算,最高年段(1956~1960年)为9.69/10万,以后每年段逐步下降,近5年(2001~2005年)平均发病率为0.59/10万,比防治初期(1956~1960年)下降了93.91%。

  2.3  患病率  最高年为1980年15.74/万,后逐年下降,2005年降至0.42/万,下降了97.33%。

  2.4  流行范围  706例病人分布在景洪市的11个乡镇,位居首位的是嘎洒镇(248例),其余依次为普文镇(136例),勐罕镇(77例),小街乡(69例)、勐养镇(68例)、基诺乡(60例)、景讷乡(31例)、景哈乡(9例)、景洪镇(5例)、大渡岗乡(5例)、勐龙镇(1例)。按国家划分的流行强度指标,1980年全市为高流行区(患病率为15.74/万),其中:嘎洒镇、普文镇、勐罕镇、小街乡、勐养镇、基诺乡等6个乡镇为高流行区(患病率均在10/万以上),景讷乡为中流行区(患病率在1~10/万)、景哈乡、景洪镇、大渡岗乡、勐龙镇等4个乡镇为低流行区(患病率均在1/万以下),勐旺乡无麻风病人。到2005年底全市降为低流行区(患病率为0.42/万),高流行乡镇均降为中、低流行区或无现症病人乡镇,中流行区有景讷乡、景哈乡、普文镇、基诺乡等4个乡镇,低流行区有勐罕镇、小街乡、大渡岗乡等3个乡镇,无现症病人的有嘎洒镇、勐养镇、景洪镇、勐龙镇等4个乡镇。有现症病人的自然村由1983年的43个降到了11个,下降了74.42%。其分布特点呈散在性集簇状分布。

  2.5  发病与年龄、性别  706例病例中,男性445例,女性261例,男女之比为1.70∶1;发病最小者5岁,最大者71岁,15~44岁发病的508例占71.95%,45岁以上发病的143例占20.25%,14岁以下者发病的55例占7.79%。

  2.6  病期、型比、畸残率  706例病例中,病期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46年,平均为3.86年;多菌型306例,少菌型400例,型比为43.34%;联合化疗期间型比升高为52.61%,比联合化疗前的39.39升高25.13%;畸残人数212例占30.03%,力争基本消灭麻风病阶段(1981~2005年)为15.64%(43/275),与积极防治,控制传染阶段(1956~1980年)的39.21%(169/431)相比下降了60.11%为。近5年畸残率为11.43%,比防治初期(1956~1960年)的56.41%下降了79.74%。

  2.7  民族与职业  706例病例中傣族578例,汉族49例,基诺族47例,哈尼族18例,布朗族7例,拉祜族5例,其它民族2例,分别占病人总数的81.87%、6.94%、6.66%、2.55%、0.99%、0.71%、0.28%,以傣族发病居高。农民发病669例,居首位,占94.76%,工人发病26例占3.68%,学生发病6例占0.85%,干部发病3例占0.42%,其它职业发病2例占0.28%。

  2.8  治愈与复发  历年治愈556例(未治愈者死亡和外迁共134例),治愈率78.75%。其中:单D治愈病人115例,治愈率24.06%(115/478),复发3例,复发率2.61%;MDT治疗方案治愈病人441例,治愈率83.68%(441/527),通过对MB病人监测10年,PB病人监测5年未发现复发病人;MDT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地高于单D治疗效果(χ2=109.79,P<0.01)[2]。

  3  讨论

  3.1  发病率和患病率指标是评价麻风病流行病学状况最基本的指标,反映了麻风病在人群中的流行强度,同时也是判定基本消灭麻风病的主要依据。景洪市1957年开始麻风病防治工作,1979年成立皮肤病防治站,对辖区内麻风病进行社会防治,病人在这两个时期被大部分发现出来,所以出现1956~1960年、1976~1980年两个发病率、患病率高峰期,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由最高9.69/10万、15.74/万下降至0.59/10万、0.42/万,下降了93.91%、97.33%;流行范围大幅度缩小,有现症病人的自然村由1983年的43个降到了2005年的11个,下降了74.42%。全市由高流行区降到低流行区,病人呈散在性集簇状分布。这是麻风病人经联合化疗治疗后,传染性迅速下降,传染源减少,人群感染麻风机会减少,因而对患病率、发病率的下降起了主要作用。

  3.2  青壮年病人(15~44岁)发病占71.95%,位居第一,与其它地区流行一致,一般认为麻风流行处于下降阶段,发病年龄右移。其原因可能是:在低流区行人群感染麻风病的风险降低、健康人接触传染源的频率减少,而频繁接触传染源的个体平均年龄增加,青壮年人群社会活动范围广、劳动强度大,MB麻风的潜伏期长等因素有关;中老年组发病占20.25%,居第二位;14岁以下发病占病人总数的7.79%,高于我国少年儿童比水平(4%)[3]。

  3.3  发病以傣族居高,一般认为与傣族居住在气温高、湿度大的坝区,与病人礼尚往来及婚姻嫁娶等有关。职业方面农民发病居首位,可能与这部分人群中卫生条件差、生活、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3.4  MDT方案治愈率明显优于单D治疗,单D治疗病人需长期甚至终身服药,病程长,易发生畸残和耐药。而MDT疗程短,治愈率高,不易发生畸残,病人易接受,不易复发。

  3.5  本组病例中男高于女,与省内报告的情况相似。一般归因于:①男性流动性大,接触外界的机会多,易受感染;②受检女性不愿意充分暴露,影响检查质量等。

  4  结论
   
  景洪市的麻风防治工作得到各级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全市麻防人员的艰苦努力,加上20年的联合化疗,使现症病人大幅度下降,由1980年的418例下降到2005年的16例,患病率显著降低,由1980年的15.74/万下降到2005年的0.42/万。但通过以上资料分析,0~14岁儿童发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年每年新发现病人平均为7例,畸残率为11.43%,多菌型比为51.43%,提示景洪市的麻风疫情尚未全面控制,传染源仍很多,疾病还在流行,与达到基本消除麻风病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充分说明了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还需各级政府领导和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全体麻防人员的努力,必须继续建立健全三级防治网,大力广泛的开展麻防科普知识宣传,实行报病有奖,加强门诊建设,同时抓好接触者检查,自然村线索调查,并加强对防治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早期诊断水平,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就能最大限度地把病人发现出来,实施早治疗,达到基本消除麻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贤义,李文忠,陈家琨.麻风病防治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李文忠,江澄,陈祥生,等.麻风病防治现状及展望[J].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31:345.

  [3] 李进岚,叶福昌,包夏,等.贵州省麻风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1,17(4):269.


作者单位:西双版纳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景洪 666100

作者: 来明月 郭丽珠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