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10期

电击伤致心脏损害的心电及临床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关键词】电击伤。心电图。血酶电击伤是指人体与电源直接接触后电流进入人体,造成机体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临床上除表现在电击部位的局部损伤,尚可引起全身性损伤,主要是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严重的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我院自1990年10月~2006年10年间共收治急性电击伤患者120例,其中50例做了完整的......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电击伤; 心电图; 临床; 心律失常; ST-T; 血酶

  电击伤是指人体与电源直接接触后电流进入人体,造成机体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临床上除表现在电击部位的局部损伤,尚可引起全身性损伤,主要是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严重的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我院自1990年10月~2006年10年间共收治急性电击伤患者120例,其中50例做了完整的心电图检查,通过对50例电击伤病例的分析,探讨电击伤后心脏损害的心电图异常改变特征和心肌酶谱的变化。入院后1~48h内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复查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急性电击伤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5例,年龄在5~60岁之间,平均年龄28.2岁。其中高压电击伤(>1 000伏以上)伴电休克者35例,低压电击伤15例(220伏和380伏)。既往均无高血压和心脏病史。

  1.2 临床表现 

  轻度电击伤患者表现为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全身乏力、四肢软弱、心电图无异常改变,血压正常。重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休克、昏迷乃至呼吸心跳骤停。

  1.3 心电图结果 

  电损伤患者的心电图异常改变者38例占全部病人的76%。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6例占32%,窦性心动过缓9例占18%,ST段下移6例占15%,ST段上移4例占8%,Ⅱ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占8%,Ⅰ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占6%,左前分支阻滞2例占6%,心房颤动、右束支阻滞2例各占4%,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偶发性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异常Q波、肺型P波、T波低平、Q-T延长各1例各占2%。

  1.4 实验室检查
 
  50例患者中19例(主要表现为异常心电图改变者及高压电击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酶谱增高尤其是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K-MB)活性增高为著。CK(856~6 972U/L) CKMB(76~393U/L)。

  2 结果 

  电击伤所致的心脏损害是电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高压电更易于导致心脏损害,常表现出各种心电图异常改变及各种心律失常表现,以及心肌缺血和心肌损害情况。

  2.1 心律失常 

  本组50例急性电击伤患者中,心电图改变以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高,共25例,占本组异常心电图的97.6%,改变的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束支传导阻滞、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说明电击伤对心脏有抑制作用,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紊乱和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其病理改变是:电流倾向于循神经和血管运行,造成组织的缺血性坏死,使全身各脏器供血不足。其中心肌供血不足是表现之一,甚至出现电休克。当电流在心室复极相时流过心脏,即可产生纤维颤动及其它的心律失常或非特异性的心电图异常[1]。本组资料中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均与之相符。

  2.2 ST-T改变 

  本组心电图还表现为ST-T的变化异常Q波,其中的10例占异常心电图的36%。主要表现为ST段下移和抬高以及T波低平。其改变的原因为急性电击伤时,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影响了心肌的除极及复极过程。因此也提示了电损伤常合并心肌损害。

  2.3 电流、电压的影响 

  本组50例患者中,低压电击伤15例,其中2例伴有短暂电休克,4例有心电图改变,占全部病人的26.4%,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及过缓。说明一般家用电(电压220V)及低压电(380V)击伤时间短,脱离电源早,对心肌的影响小或无影响;而本组高压电击伤35例(>1 000V),均伴有电休克,其中死亡2例。30例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占87.5%,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及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期前收缩及ST-T改变。说明电压越高,接触的时间越长,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对心脏的影响越大,严重者呼吸心跳停止。所以心脏损害的严重程度一般与电损伤的严重程度是一致的。

  2.4 心肌酶学系统改变 

  本组资料中,有19例电损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酶谱增高,以肌酸激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为显著。肌酸激酶是一种在组织中广泛分布的细胞内胞浆和线粒体酶,骨骼肌中含量最高,其次为心肌。张飚等[2]认为电损伤后明显升高的血清CK-MB主要来源于损伤和坏死的心肌,而不是骨骼肌,但CK对判断电损伤后心脏的特异性相对较差。但他们均有较明显的心电图异常和心脏异常的临床表现。也提示了电损伤致心脏损害有其相关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B.L缪尔著,苏室因主译. 病理生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47~348.

  [2]张飚,杨奕. 血清心型肌酸激酶对判断电损伤后心脏损害的临床价值[J].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2):483.


作者单位: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海南 三亚 572000.

作者: 符艾文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