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12期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鼠疫监测及疫情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宁夏海原动物间鼠疫流行的影响因素。方法野鼠密度的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鼠疫病原学的分离采取剖检鼠类脏器,取病变组织压印培养的方法。蚤类细菌学检验采取集组培养的方法。结果2005~2007年间海原黄鼠鼠疫监测抽样面积占疫源地面积的56。...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宁夏海原动物间鼠疫流行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野鼠密度的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鼠疫病原学的分离采取剖检鼠类脏器,取病变组织压印培养的方法;蚤类细菌学检验采取集组培养的方法。 结果 2005~2007年间海原黄鼠鼠疫监测抽样面积占疫源地面积的56.48%(1 220/2 160), 黄鼠平均密度1.36只/公顷、鼠体染蚤率平均62.96%、鼠体蚤指数平均1.20。3年来共捕获野鼠8种,隶属于5科6属8种。3年来共剖检鼠类5 787只(其中活鼠5 783只,死鼠4只),鼠体寄生蚤共收集6 045匹,分组检验4 449组,鼠疫病原学检验结果全部阴性。 结论 该疫源地在鼠类种群构成方面,以黄鼠为绝度优势种,子午沙鼠、五趾跳鼠和黑线仓鼠、大仓鼠、花鼠为常见种,灰仓鼠和长尾仓鼠为稀有种;现阶段该地动物间鼠疫处以“静息期”。但海原县近年来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及周期性禁牧生态工程,短期内增加了鼠害及动物间鼠疫暴发的频度和危险。

【关键词】  海原;鼠疫监测;鼠类种群;生态工程

  1962年宁夏海原县爆发人间鼠疫病例,从人尸体首次分离出鼠疫菌,1963年又从当地的野鼠及其鼠身寄生蚤胃内分离鼠疫菌,从而证实该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存在。经40多年的调查,核实该疫源地在宁夏的面积2 160km2,其中海原县疫源地面积2 000km2,西吉县110km2,原州区50km2。属于甘宁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核心区。海原年降雨量在200~400mm,植被属黄土高原干草原类型。该疫源地动物间鼠疫的流行具有明显的间歇期,多爆发在4~6月间。

  1  材料和方法

  1.1 抽样方法  按照国家鼠疫监测方案,采取不同生境分层抽样的方法。黄鼠疫源地以当地地貌、植被、海拔高度、黄鼠数量(以上年鼠密度)4项指标划分生境。主要划分为干草原、黄土台地、草甸草原、开垦耕地3种地理景观。在1:10 000比例尺地形图上,按0.5%的比例分层抽样。

  1.2  调查对象及方法  黄鼠密度的调查,采用1日弓形夹法。其他啮齿动物的调查采用5米夹线法,每月选2~3种主要生境,布放100夹次以上。其余采用逐日捕鼠的方法进行调查。

  1.3  鼠疫病原学的分离培养方法  鼠疫病原学的分离采取剖检鼠类脏器,取病变组织压印培养的方法。鼠体蚤的收集采用熏杀方法,经分类鉴定、登记后,拣入装有1/20万龙胆紫(含2%盐水)混和液的2ml离心管中送检;蚤的细菌学检验采取集组培养的方法。

  2  结果

  2.1  疫源地黄鼠密度及鼠体蚤指数调查结果  2005~2007年间海原黄鼠鼠疫监测抽样面积占疫源地面积的56.48%(1  220/2  160), 黄鼠平均密度1.36只/公顷、鼠体染蚤率平均62.96%、鼠体蚤指数平均1.20。其中2005年黄鼠平均密度1.29只/公顷、鼠体染蚤率平均60.00%、鼠体蚤指数平均1.15。2006年黄鼠平均密度1.55只/公顷、鼠体染蚤率平均63.70%、鼠体蚤指数平均1.16。2007年黄鼠平均密度1.34只/公顷、鼠体染蚤率平均65.19%、鼠体蚤指数平均1.28。详见表1。鼠体染蚤率和蚤指数成逐年上升趋势。以开垦山地的农作物种植区域,地理景观为最适生境,最高密度单公顷达7多只。

  表1  2005~2007年宁夏黄鼠疫源地黄鼠密度及鼠体蚤指数(略)

  2.2 鼠类种群构成的调查结果  在鼠类种群构成方面共捕获野鼠8种,其中以黄鼠为绝对优势种群,子午沙鼠、五趾跳鼠、黑线仓鼠、大仓鼠和花鼠为常见种,灰仓鼠和长尾仓鼠为稀有种。3年来共捕获野鼠6  654只,其中黄鼠6  284只、占94.4%,子午沙鼠37只、占0.6%,五趾跳鼠75只、占1.1%,黑线仓鼠97只、占1.5%,大仓鼠98只、占1.5%,花鼠39只、占0.6%,灰仓鼠18只、占0.3%,长尾仓鼠6只,占0.1%。具体详见下表2。

  2.3  黄鼠鼠体蚤种群构成的调查结果  在黄鼠鼠体蚤种群构成方面共获蚤4种,其中以方形黄鼠蚤为优势种群,阿巴盖新蚤、二齿新蚤和升额蚤波蒂亚种为常见种。3年来共捕获黄鼠体蚤5 566匹,其中方形黄鼠蚤5 033匹、占90.4%,阿巴盖新蚤321匹、占5.8%,升额蚤波蒂亚种127匹、占2.3%,二齿新蚤77匹,占1.4%。具体详见下表3。

  2.4  鼠疫源地动物病原学检验结果  3年来共剖检各种鼠类5 787只(其中活鼠5 783只,死鼠4只),鼠体寄生蚤共收集6 045匹,分组检验4 449组,病原学检验结果全部阴性。具体结果详见下表4。

  表4  2005~2007年宁夏海原鼠疫源地动物病原学检验结果(略)

  3 疫情分析

  该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曾发生过三次流行。第一次流行发生在1963~1967年间,第二次动物间鼠疫流行发生在1975~1978年间,第3次流行发生在1991年,共分离鼠疫菌148株。分析海原县动物间鼠疫流行特点,南华山和月亮山之间的草甸草原为该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的核心区。自然染疫的动物除黄鼠及其主要寄生蚤外,还有子午沙鼠、跳鼠、花松鼠、褐家鼠、蒙古兔和鼠类天敌鼬类、狐狸和苍鹰等[1]。特别是褐家鼠自然感染鼠疫,对人类的威胁因素较大。

  鼠类种群密度的消长,受自然界多种因素作用,如食物、栖息地或空间、气候(温度、降水、积雪等)、天敌、疾病、竞争以及人类的活动(如灭鼠)等等。鼠密度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呈现一定的季节与年间波动。海原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植被生长主要受年降雨量的影响。而鼠类繁殖次数、胚胎数及幼鼠的成活率又与当时植被的生长状况直接相关。
  
  在动物试验方面,黄鼠对该地区分离的鼠疫菌株敏感性较低,能在宿主动物体内产生抗体。一般在一次大的动物间鼠疫流行过后,黄鼠密度会下降到低谷。而该疫源地的花鼠、鼬类相对敏感性低,具有高抗性,可作为指示动物,进行血清学监测。该区域的动物鼠疫监测要以生境及其鼠迹、鼠洞探查和每月地毯式的搜检自毙鼠为基本出发点,另加一定数量的鼠类及指示动物的血清学监测模式;建立以村为单位的自毙鼠报告制度及网络,认真做好当地群众的“三不”、“三报”鼠疫知识的宣传教育;同时做好生态旅游景区不同时期自然疫源性疾病危险因素的评估工作[2]。与甘肃接壤区域鼠疫联防工作机制也很重要。动物间鼠疫流行主要受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内在的因素包括了当地敏感性鼠类种群的增减及密度的高低和鼠类体表寄生媒介数量的消长。而外在因素涉及到当地的植被生态、降雨量、湿度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如灭鼠等)。

  从生态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各种防治措施的有机结合与协调,提出以营生态防鼠为基础,保护鼠类天敌,科学使用鼠药,人工和机械防制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把鼠害的治理与鼠疫的防治相结合。根据因地、因时地开展防治工作,逐步扭转鼠害在该县局部生境地带越灭越多的状况。同时, 防治时从经济方面考虑,减少不必要的防治支出,力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鼠疫自然疫源地,鼠害治理与鼠疫的防治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从长远发展来讲,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及居住水平的提高,害鼠种群数量将会受到控制而趋于下降。但中短期而言,社会经济建设的某些活动可能引发局部或大面积害鼠种群的暴发,如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和周期性草场禁牧政策等。因此在实施这些措施时,若能注意害鼠种群的发生发展,或对有关项目可能对鼠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害鼠种群,将会减少害鼠带来的各种损失和鼠类传播疾病的发生,更有利于我们的经济建设[3]。由此提出,可适时地采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思维,并关注目前社会经济活动中重大举措对鼠类群落的影响,科学地制定鼠害及其传播疾病的控制对策。

【参考文献】
    [1] 张涛,夏清 . 宁夏回族自治区鼠疫监测及疫情分析[J]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特刊35~37.

  [2] 张涛 . 鼠疫研究与控制措施[M] . 第六次全国流行病学大会暨第四届全国中青年流行病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7,138~140.

  [3] 张涛,吴明寿,洪向阳 . 广东鼠形动物及其防制[M] .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172~177.


作者单位:

作者: 杨宗科,刘先明,张涛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