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第18卷第3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120例观察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带状疱疹是常见疾病之一,自2000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12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120例皆为门诊病例,男52例,女68例。2治疗方法2。4讨论带状疱疹又名“缠腰火丹”、“蛇串疮”。本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皮肤病。...

点击显示 收起

  带状疱疹是常见疾病之一,自2000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12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20例皆为门诊病例,男52例,女68例;年龄18~65岁,平均42岁;皮损分布于头面部者20例,胸背部56例,上肢、肩、颈部10例,腰腹部30例,下肢4例;疼痛为主者98例,兼见刺痒者46例,感觉不明显者12例,合并感染者15例。病程最长者15天,最短者3天。

  2 治疗方法
    
  2.1 口服中药 龙胆草12g、栀子12g、黄芩12g、柴胡15g、白芍12g、丹参15g、板蓝根30g、川芎10g、甘草10g,疼甚者加川楝子15g、元胡15g;眠差者加生龙牡各30g、珍珠母30g;水疱多、流汁液者加车前子15g、苡仁30g。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老人及儿童用药量酌减。

    2.2 局部皮下注射 聚肌胞2mg、地塞米松5mg、维生素B 12 0.5mg,如有感染情况可加阿米卡星0.2g,如痛甚者加654-210mg。消毒局部皮肤后,由皮损外侧健康皮肤平刺进针,当针尖进至皮损正下方时推入药液。根据皮损的部位及面积选择相应的注射点,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

    2.3 外用药物 在皮损早期选2%皮炎宁酊,涂于患处,每日3~5次。在皮损中后期可用阿昔洛韦6g、泼尼松150mg、冰片6g、青黛15g研末混匀,用紫草20g煎取浓汁,将药末调匀呈糊状,敷于患处,每日1~2次。
     
  3 结果
    
  本组210例全部治愈。按皮损消失的时间计算,用药3~10天,平均6天。70%的患者用药1天后局部烧灼、疼痛感即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皮损色泽由鲜红变暗,水疱开始回缩、变软。6~7天皮疹开始消退,水疱干燥结痂。仅6例后遗神经痛。
    
  4 讨论
    
  带状疱疹又名“缠腰火丹”、“蛇串疮”。本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皮肤病。发病急、进展快,好发于腰胁,也可发于其他部位,多发于成年人。临床表现除了患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或溃疡外,尤以神经痛为其特征,治疗也以消炎、止痛、抗病毒为其要点和难点。中医认为,此病多因湿热火毒蕴积而成,常因气血凝滞而致疼痛剧烈,日久不休。治疗宜清热泻火、利湿解毒、活血止痛。中药龙胆草清泻肝火,栀子、黄芩清热利湿,板蓝根清热解毒,四药合用能迅速祛除湿热火毒,以解除病因。柴胡舒肝理气,丹参、川芎凉血活血止痛,甘草、白芍缓急止痛。外敷药能清热止痛、抗病毒,并能收湿敛疮,较快地控制病情、缓解疼痛,使疗程缩短。局部皮下注射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受累的末梢神经,减轻病毒引起的炎性反应。其中地塞米松能抗炎消肿、减少组织渗出以及增强渗出的吸收。聚肌胞能抗病毒,减轻病毒对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毒性和破坏。维生素B 12 能改善神经局部营养,减轻疼痛症状。

    临床观察表明,以中西药结合内外合治,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效果可靠,具有标本兼治的效果。

  1.聊城市东昌府区中医院,山东 聊城 252027;

  2.聊城经济开发区蒋官屯医院
 

作者: 许建成王艳丽张霞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