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第18卷第7期

和胃散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45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炎。和胃散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密切,中医药治疗方法很多,我们根据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原则,以补脾和胃为主方研制成便于服用的散剂,通过对比观察,临床疗效较好,兹总结报道如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0例。...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 幽门螺杆菌;胃炎;中医药疗法;和胃散

  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密切,中医药治疗方法很多,我们根据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原则,以补脾和胃为主方研制成便于服用的散剂,通过对比观察,临床疗效较好,兹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系我院1998年1月-2002年12月中医门诊和内科住院的患者;85例中门诊患者60例,住院患者2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0例。

  1.1两组病历均经胃镜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以1982年重庆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的分类,纤维胃镜诊断标准及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1]。

  1.2两组均选择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诊断标准参照第二届全国幽门螺杆菌专题会议(1997年广州)拟订的有关标准[2]。

  2治疗及观察方法

  2.1治疗组均服用本院制剂室配制的和胃散(药物组成:黄苓、黄连、党参、人参、干草、白术、厚朴、干姜、白芍、元胡等,加工制成散剂),均开水冲服,每次10.0 g,每天3次,饭前1小时服用,2个月为1疗程。对照组均给三联治疗法:胶态次枸橼酸铋(德诺)240 mg, 每天2次;羟氨苄青霉素500 mg,每天2次,甲硝唑400 mg,每天2次,疗程为2周。

  2.2观察项目主要观察临床症状,包括胃痛、嗳气、痞满、纳呆、嘈杂、泛酸;按轻、中、重程度分别登记1分,2分,3分。胃镜观察根据病理分型也分三个等级,轻、中、重,记录1分、2分、3分。幽门螺杆菌检查情况用PCR法检测HP-DNA和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法观察。

  3治疗结果

  3.1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症状的判定分为近期治愈(全部症状消除)、显效(主要症状消失或减轻,其他症状减轻)、有效(主要症状减轻,其他症状变化不明显)、无效(治疗前后所有症状无改变)。

  幽门螺杆菌判定标准:均在治疗停药半月后复查,用PCR法检测HP-DNA阴性,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HP阴性,两种方法均为阴性者判定为幽门螺旋杆菌被消除。

  3.2两组治疗效果治疗组45例,近期治愈10例(22%),显效16例(36%),有效17例(38%),无效2例(4%),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40例,近期治愈4例(10%),显效12例(30%),有效16例(40%),无效8例(20%),总有效率80%。虽然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情况对比(略)

  *:P<0.05,**: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表2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胃镜与病理积分情况对比(略)

  *: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3.3两种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显著降低(P<0.01),而对照组的主要症状积分虽然也有降低,但除痞满症(P<0.05)外,其他症状和体征改变的程度不大,见表1。

  3.4通过胃镜观察治疗组通过1个疗程的治疗之后,积分情况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仅浅表性胃炎积分降低(P<0.05),而萎缩性胃炎积分变化不明显,见表2。

  3.5幽门螺杆菌检查治疗组治疗1疗程后幽门螺杆菌检查,根除者34例,根除率75.6%;对照组根除者31例,根除率为77.5%。治疗组根除率接近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自Warren和Marshall  1983年发现和成功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后,国内外学者20多年以来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认为HP是慢性胃炎的原菌,是消化性溃疡重要的致病因子,因此控制和抑制杀灭HP是治疗胃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属幽门螺杆菌感染较大的国家,感染率在50%~80%之间,且高毒力株比例较高[2]。有报道,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为57.6%,慢性萎缩性胃炎为60.4%,远远高于正常人群的检出率[3]。HP感染性胃病属于中医内科学“胃脘痛”、“腹胀”、“痞满”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为湿热内壅,运化失调,寒湿内生,气血阻滞;常因脾胃虚弱,情志失调,七情内伤,饮食不节,肝气犯胃等诸多因素,长期反复作用而致病情迁延和反复发作。汉代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金代李东垣有“内伤脾胃,百病内生”的精辟论述;反映出脾与机体的防御抗病功能有密切关系。中医理论认为,胃为六腑之一,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腑熟水谷,与脾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脾胃内伤,脾失键运是本病发病的根本内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及饮食劳倦失调等是发病的外邪攻击因素[4]。因此中医认为幽门螺杆菌当属“邪气”范畴,只有脾胃气虚之时,“邪气”才容易入侵。HP相关性胃病主要表现为湿热内蕴、气机不畅而派生的诸多症候。

  总结近年来各家报道有关中西医治疗HP相关胃病的治疗方法和思路,我们筛选以黄连、黄苓、党参、人参、厚朴、白术、白芍、元胡、干姜等为主要用药,黄苓、黄连清热燥湿,并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党参、人参、白术补气健脾配甘草即能调理气血及药性, 又调节机体免疫机能,而黄连黄苓与干姜配伍以行辛开苦降之功。厚朴、白术元胡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疗效却也是治胃病气机不畅、血淤阻络之要药。通过观察“和胃散”治疗HP相关胃病不但在组方和疗效上较为合理和满意,而散剂本身服用方便、易推广且容易迅速在胃内吸收,可能对胃黏膜病变有直接作用。部分患者反映,胃病的治疗效果既迅速又持久。治疗组共45例,临床治愈10余例,显效16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达95%以上;而对照组40例临床治愈4例,显效12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8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其他不适症状。经胃镜复查,治疗组胃黏膜修复较好,多数病例经治疗后有明显的组织学改善,积分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杀灭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上也接近对照组。虽然诸多临床资料和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中药对HP相关胃病的治疗是合理和实用的。

  参考文献

  [1]王秀沂,刘坤范,刘新华.疾病诊断标准[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2:565-566.

  [2]周殿元,张万岱.关于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意见[J].中华内科杂志,1997,36(7):438.

  [3]周殿元,张万岱,王继德,等.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幽门螺杆菌专题学术研讨会机要[J].中华内科杂志,1997,36(7):441-442.

  [4]孔令彪,苑惠清,王芳.四黄调味汤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9,7(1):40-41.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河北秦皇岛066000)

 

作者: 王平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