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1期

健康教育对休养员心理调节作用的调查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临床工作中的效果。方法:观察我院80例散居休养员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心理状况的变化。结果:发现有68例(85%)休养员有正性效应,少数效果不佳。结论:健康教育不仅对休养员的身心健康有良好的康复作用,而且对他们的心理调节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临床工作中的效果。方法:观察我院80例散居休养员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心理状况的变化。结果:发现有68例(85%)休养员有正性效应,少数效果不佳。结论:健康教育不仅对休养员的身心健康有良好的康复作用,而且对他们的心理调节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  健康教育 休养员 心理


    健康教育是现代医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做好这一工作,是当前护理工作经常探讨的课题。为更好地提供健康教育工作的参考资料,对我院80例散居休养员在接受健康教育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院长期居住的散居休养员80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18例。年龄14~80岁,平均年龄48岁。未婚51例,已婚23例,丧偶(离异)6例。40%为轻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30%为残疾人,均无明显躯体疾患。

    1.2  方法  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80例分为2~3个班组,每周保证4小时的课时进行健康教育。

    1.3  内容  根据休养员日常生活、个体情况等开展卫生及健康常识教育,包括提供疾病诊疗常识、防病治病以及如何面对疾病和疏导情绪反应等内容。

    1.4  效果判定与资料统计  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后对80例心理状况进行检查评估,结束后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本组80例均顺利完成2年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分为正、负两种效应。正性效应的主要表现是:患者心情愉快,情绪高涨且较稳定,精神焕发,自我感觉良好,共68例(占85%)。负性效应的主要表现是:对教育治疗无兴趣,甚至反感,焦虑不安或情绪不稳定、兴奋躁动等,共12例(占15%)。

    产生负性心理效应的主要原因为:①对健康教育无兴趣:②原发疾病的影响,如精神发育迟滞或精神病患者的意识障碍等;③个性内向,喜静不好动或性格不合群;④认为教育活动对自己没有必要或活动组织得不好,比较单调,气氛不活跃。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在增强休养员健康意识的同时也成为人们表现思想情感和进行交流的中介,对人的心理、生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本文结果提示,健康教育对休养员特别是对躯体疾病患者康复期的心理状态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是以正性心理效应表现出来的。

    3.2  健康教育培养了休养员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教育要求护理人员主动与病人沟通接触,以满足病人的需求。从而进一步密切护患关系,增加休养员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3.3  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意识层面的知识转换成行为。健康教育虽然不是直接的心理治疗方法,但其主要效应点之一在教育对象的兴趣和情绪上。而情绪具有组织和激发全部行为的作用。因此,开展健康教育应多启发、诱导,尽量激起患者对教育活动的兴趣,尽量把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以避免负性心理效应的产生。同时,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感到精神焕发、心旷神怡,这种正性效应对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促进康复可起到正性强化的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北京 10220

作者: 夏庆荣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