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7期

复合气道麻醉在小容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复合气道麻醉在小容量支气管肺灌洗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在某钢铁厂149例进行小容量支气管肺灌洗的工人中选择70例,其中A组38例,B组32例,对两组接受治疗的患者第一次治疗和第二次治疗麻醉效果进行观察。结果:A组与B组的第一次治疗和第二次治疗麻醉效果有显著差异。结论:复合气道麻醉在小......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观察复合气道麻醉在小容量支气管肺灌洗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在某钢铁厂149例进行小容量支气管肺灌洗的工人中选择70例,其中A组38例,B组32例,对两组接受治疗的患者第一次治疗和第二次治疗麻醉效果进行观察。结果:A组与B组的第一次治疗和第二次治疗麻醉效果有显著差异。结论:复合气道麻醉在小容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肺泡灌洗;麻醉

    支气管肺泡灌洗目前作为尘肺病的一种病因治疗手段,在我区开展较普遍,而病人对治疗的配合程度主要决定于气道麻醉的效果。我院在小容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尘肺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针对小容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的复合气道麻醉法,经过与常用的利多卡因氧气射流雾化吸入麻醉法进行对比,效果优于后者,现介绍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和分组 

  A组38人,其中男37人,女1人,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40.37岁,在第一次肺灌洗治疗中采用利多卡因氧气射流雾化吸入麻醉,第二次肺灌洗治疗中采用复合气道麻醉法,两次治疗前30 min均肌注安定10 mg、皮下注射阿托品0.5 mg;B组32人,其中男性29人,女性3人,年龄28~59岁,平均44.87岁,每次治疗均采用复合气道麻醉法,在第一次肺灌洗治疗前不使用安定及阿托品, 第二次肺灌洗治疗前30 min肌注安定10 mg、皮下注射阿托品0.5 mg。

  1.2  麻醉方法

  1.2.1  利多卡因氧气射流雾化麻醉法 

  将2% 利多卡因20 ml 注入喉头喷雾器小瓶内, 然后将喉头喷雾器气囊去掉与氧压力表连接管相接, 打开氧气瓶开关, 调节氧流量5~6 升/min, 然后打开氧气喷雾开关, 通过深吸气使药物随呼吸沉积在各级支气管黏膜及肺泡。麻醉时间为8~10 min。 纤支镜进入声门下、隆突上及各肺泡支气管、段支气管时,视病人反应情况追加2%利多卡因6~10 ml。

  1.2.2  复合气道麻醉法 

  将含1%麻黄素滴鼻液及丁卡因的棉片填塞鼻腔,溶液中麻黄素与丁卡因比例为2:1,用1%丁卡因溶液喷咽喉部,每次3~4喷,间隔3~4分钟喷1次,共喷3次;1%丁卡因溶液5 ml分3次咽部含药3分钟后吐出。纤支镜进入声门下、隆突上及支气管、段支气管时,视病人反应情况追加2%利多卡因6~10 ml。

  1.3  操作步骤 

  清除鼻腔内的丁卡因麻黄素棉片后,患者仰卧,吸氧,心电监护下,将纤支镜自鼻腔进入,经咽腔、声门进入气管、支气管直至所需灌洗治疗的各肺段及部分亚段内,然后用37 ℃生理盐水每次25~30 ml ,通过纤支镜注入到灌洗的肺段;并借助吸引器负压抽出,如此反复。每次治疗一般灌洗一个肺叶,灌洗液总用量300~500 ml。

  1.4  麻醉效果判断 

  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声门活动情况及咳嗽程度、腺体分泌情况,麻醉效果分为:好(声带会厌活动少,咳嗽少,有少量分泌物、进镜顺利)、差(声带会厌活动明显,治疗中咳嗽明显,分泌物多、进镜困难或失败)。

  2  结果

    A组和B组的麻醉效果观察结果见表1、表2。表1  A组2次肺灌洗治疗麻醉疗效比较(略)表2  B组2次肺灌洗治疗麻醉疗效比较(略)

  3  讨论

    经纤维支气管镜进行小容量肺泡灌洗,是我院治疗尘肺的方法之一,该治疗不需全身麻醉,是在纤支镜检查的基础上通过小剂量灌洗液对肺部病灶进行反复冲洗,治疗过程中,由于灌洗液的进入及反复多次的负压回收,病人的气道反应比常规纤支镜检查的过程要明显,若麻醉效果不佳,病人无法耐受,难以接受全程灌洗治疗。目前纤支镜检查术前常用麻醉方法有:喷雾法、气管内滴入法、超声雾化法、环甲膜穿刺法、局部神经阻滞法、含漱法[1],在治疗实践中,常规的利多卡因氧气射流雾化吸入麻醉法,可以基本满足一般的纤支镜检查的需要,而小容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尘肺病的过程中,由于需要反复多次的治疗以及灌洗液对肺泡的冲洗,患者又是处于清醒状态,麻醉效果不好,气道反应大,会导致灌洗液受到咳嗽外冲力的影响而达不到灌洗部位影响治疗效果,病人的不耐受还会产生对治疗的恐惧心理,使治疗难以完成。对上述A组病人麻醉效果的观察表明,复合气道麻醉法能够基本满足小容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的实际要求,方法中的丁卡因效果好,但是毒副作用大,与利多卡因配合使用,既能增强麻醉效果,又可减少单独使用丁卡因的毒副作用。治疗前用药的目的在于镇静、减轻焦虑,使麻醉诱导更加平稳,镇痛、减轻自主神经反射以降低对麻醉药的需求;预防过敏反应、减少气道分泌物、预防误吸等[2],在B组的第一次治疗中,由于不使用安定和阿托品,患者的呼吸道分泌大量增加,加上灌洗液的返流以致影响到呼吸道的通畅,造成治疗中患者血氧饱和度的下降,病人的麻醉效果较第二次治疗差。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使用含1%麻黄素及丁卡因的棉球填塞鼻腔,可以更长时间的保证鼻腔的麻醉收缩效果,比鼻腔喷药法更适应批量病人的治疗,满足基层职业病防治灌洗操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天洪,李起伟.利多卡因氧化雾气麻醉行纤支镜检查术的临床应用(附46例报告)[J].中国内镜杂志,2000,6(4):53.

  [2]李 强.呼吸内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8-87.


作者单位:1.广西工人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1;2.柳州钢铁厂医院

作者: 陈志强,李和林,谭灶芹,郑凯宇,黄永芳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