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8期

急性心肌梗死在社区的处理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发病率很高的急性疾病,患者往往最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最近有资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死亡中,将近一半发生于病后2小时内,大多数患者未能到医院就诊即死亡,主要原因是室颤。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社区内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不......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发病率很高的急性疾病,患者往往最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病死率甚高,达30%~40% ,在发病后 24 小时内死亡占40%~50%。其死亡原因以猝死、休克和心力衰竭占绝大多数。猝死是指:死亡时无休克、无明显心力衰竭而发生的心跳骤停,而心跳骤停的直接原因以心室颤动居多。最近有资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死亡中,将近一半发生于病后 2 小时内,大多数患者未能到医院就诊即死亡,主要原因是室颤。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社区内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但可降低病死率,还能通过早期改善冠状动脉供血而有助于缩小梗死范围,使以后的病情减轻,改善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在社区的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镇痛

    绝大多数心肌梗死患者都有胸部剧烈疼痛,此类疼痛不仅难以忍受,常使患者极度不安。疼痛使体内的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心跳加快,血压及心排量增高,从而使心工作量增加而加重缺血,导致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加,并能激发冠状动脉痉挛,故必须设法尽快解除疼痛。

    选择的镇痛剂,要求速效,对心脏、周围循环和呼吸中枢无明显影响。吗啡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常首选。一般用量 5~10mg ,皮下或肌肉注射(根据情况 4~6 小时后可重复使用)。哌替啶止痛作用小于吗啡,但无拟副交感神经作用,有副交感神经抑制作用,使心率加快。若患者伴有心动过缓,使用哌替啶则对增加心率有利。一般情况下,50mg 皮下或肌肉注射,给药后可能有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呼吸抑制等副作用,故应特别注意观察。若需静脉用药时,上述两种药物均以0.9%氯化钠稀释后缓慢(在3~5分钟内)静脉注入。

    此外,也可用罂粟碱30~50mg 肌注或服用芳香温通类中药,如冠心苏合丸等。

    2  镇静

    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多伴烦躁和恐惧不安,这种状况对心肌的氧供需平衡可能起不利作用,引起心律失常,常需要给予镇静,这也是社区治疗的重要部分。临床一般首选地西泮,10mg/次,肌肉注射。地西泮可减少儿茶酚胺释放,故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还能对缺氧心肌产生良好的影响,且不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在心率无改变的情况下仅轻微降低主动脉及左心室舒张末压。

    3  防治心律失常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绝大多数患者均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其心室颤动的发生率较高。有学者报道,在心肌梗死的最初1~4小时内心室颤动的发生率高达 17%~36%,病死率高。因此,对患者及早并维持 24 小时的预防性抗心律失常十分重要。

    3.1  对于血压高于 90mmHg、心率> 60 次 /min的患者,一般先用利多卡因 50~100mg 缓慢静脉滴注,加 100mg 肌注。对于年老、心衰、肝功能不良者,有时会出现副作用,如思睡、头晕等,静脉给药可适当减少剂量。

    3.2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心动过缓者,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或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选用阿托品常有效,特别是在发病的头几个小时,一般先静脉注射 0.5mg 阿托品,以后视心率情况,可再肌注 0.5~1.0mg ,使心率提高到 70 次 /min左右为宜。如心率过快则可能加重心肌缺氧而产生不良后果。在整个处理过程中都要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等,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对于社区的医务工作者,一旦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宜立即就地抢救,给予恰当的处理,等待上级医院的救护,这在整个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过程中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张五楼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江苏 丰县 221700

作者: 孙善鹏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