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15期

黄芪注射液联合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将4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加黄芪注射液,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黄芪注射液和果糖二磷酸钠。结果:两组患者病情均得到明显改善,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6。95%,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6。...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将4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加黄芪注射液,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黄芪注射液和果糖二磷酸钠。结果:两组患者病情均得到明显改善,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6.95%, 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6.0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黄芪注射液联用果糖二磷酸钠对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发病过程中的治疗及预后均有良好作用。

【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 果糖二磷酸钠;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成人和儿童较常见的心肌疾病,也是儿童和健康青年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且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近年来对心肌炎研究较多并受到高度重视。2004年9月-2006年3月,我们在常规应用能量合剂、辅酶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和果糖二磷酸钠治疗,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上述时期本院住院病毒性心肌炎患者48例, 其中对照组23例, 治疗组25例, 男28例、女20例,年龄14~ 61岁,平均(35. 2±6.6)岁。随访6个月以上。诊断参照1999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研讨会提出的成人急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患者临床表现头晕、晕厥、乏力、心悸、心前区隐痛等;心电图示:S-T 段下移, T波低平及房早、室早、窦速、窦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心脏生化标记物检查:肌酸激酶(CK) 、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 、乳酸脱氢酶同功酶(LDH) 、肌钙蛋白Ⅰ(cTnⅠ) 不同程度出现增高。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心电图、心肌酶谱及cTnⅠ改变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取常规维生素C、辅酶等治疗,合并感染者抗感染治疗, 合并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给予相应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黄芪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果糖二磷酸钠。每日一次,两周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
   
  (1)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 (2) 心电图;( 3) 血清心肌酶谱及血清心脏cTnⅠ检测。cTnⅠ使用微粒子免疫化学发光测定系统,血清心肌酶谱检测内容包括:CK 、CK-MB、LDH 。

  1.4  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治愈: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心电图、心肌酶谱及cTnⅠ恢复正常;显效: 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心电图、心肌酶谱及cTnⅠ基本恢复正常;有效: 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心电图、心肌酶谱、cTnⅠ及指标有一定改善;无效: 临床症状、体征和心电图、心肌酶谱及cTnⅠ均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1天后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情况见表1,心电图改善情况见表2。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治疗1天后症状、体征情况(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 P<0.05。

  表2  两组治疗1天后心电图改善情况(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心肌酶谱及cTnⅠ的变化  治疗前两组血清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均明显升高,治疗后明显下降。两组治疗前心肌酶谱各项指标(CK、CK-MB、LDH)及cTn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心肌酶谱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cTnⅠ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治疗后心肌酶大多数下降, 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较明显。具体结果见表3。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周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均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见表4。

  表3  两组治疗2周后血清心肌酶谱及cTn Ⅰ的变化(略)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 **:P<0.05;与治疗前比较, #:P<0.01 , ##:P<0.05。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 ,VMC) 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种常见病。心肌细胞坏死及细胞凋亡后,细胞中的酶AST、LDH、CK、CK-MB 及特异蛋白cTnⅠ等不断地释放入血而使其含量增高,检测血中这些物质的含量和活性,能够判断心肌细胞损伤程度。由于人体的骨骼肌中不存在cTnⅠ,cTnⅠ是心肌特异性标志物。肖晓光等[2]研究发现 ,cTnⅠ在检测微小型心肌损伤时,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高于CK和CK- MB ,对各类心肌损伤性疾病的诊断可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观察治疗前后cTn I 的变化情况, 结合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的变化情况, 可用于观察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恢复好转情况。病毒性心肌炎至今无特效治疗,一般都采用对症及支持疗法,减轻心肌负担,注意休息和营养。多年临床实践证明采用黄芪、果糖二磷酸、牛磺酸、维生素C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黄芪除具有抗病毒, 调节免疫, 保护心肌的作用。在抗病毒方面主要表现为保护心肌,改善心肌细胞异常电活动, 防止病毒在心肌细胞内进一步繁殖,减轻病毒对心肌细胞结构的损伤,加快受损心肌的康复[3],还可拮抗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对L型钙通道的增加,抑制内向钠钙交换电流, 改善部分心电活动, 清除氧自由基而广泛应用于临床[4]。临床观察表明, 氧自由基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中占主要地位[5]。另外,刘唐威[6]等实验表明黄芪可通过上调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Bcl-2的基因转录,抑制心肌凋亡,减轻心肌损伤。
   
  果糖二磷酸钠是体内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它通过调节糖代谢中的若干酶的活性产生药理作用。本文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TnⅠ、LDH、CK、CK-MB 和心电图的变化情况, 发现治疗组患者在应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后, 临床症状、心肌酶谱、cTn I及心电图恢复时间较短,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果糖二磷酸钠具有保护和营养心肌, 减轻心肌细胞损伤,改善心肌细胞功能, 缩短病程, 促进病毒性心肌炎痊愈的作用。
   
  两药合用可协同抗病毒、清除自由基, 稳定细胞膜, 保持其完整性,改善心肌能量供应, 促进缺血、缺氧的受损心肌细胞修复;使受病变累及的心脏传导系统恢复正常, 从而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心电图恢复时间提前, 在治疗后随访的6个月时间内全部恢复正常。经治疗后对血清cTnⅠ这一心肌特异性标志物的观察, 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 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因此, 两者合用对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发病过程中的治疗及预后均有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 Karin K. Reinhar D , Kandol F. et al . The role of enterovirus repli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muscle disease in different immunocompetent mouse strains[J]. Scand J Infect Dis ,1993 ,88(suppl) :84.

  [2] 肖晓光,邱 阳,李艳莲. 心肌肌钙蛋白检测对心肌损伤性疾病的诊断[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3 ,25(3) :215-216.

  [3] 袁红霞,陈艳春. 黄芪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J]. 山东中医药报,2000 ,24(5) :397.

  [4] 孙成文, 钟园赣, 汇 岩, 等.黄芪多糖抗氧化损伤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6, 12 (3) : 161-163.

  [5] 钱永和. 氧自由基与小儿心血管疾病[J].实用儿科杂志,1993, 8 (2) : 69.

  [6] 刘唐威,伍伟锋,冯震博,等. 黄芪对小鼠病毒性心肌炎细胞凋亡及bcl-2 /bax基因转录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 20 (6) : 823-825.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心内科,湖南 衡阳 421001

作者: 龙霞英,李颖庆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