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17期

心脏导管介入治疗冠心病后穿刺部位血肿防治体会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心脏导管介我院1998年至2006年共实施心脏导管介入治疗冠心病437例,均采用股动脉插管,其中25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现将其防治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37例冠心病患者中,男285例,女152例,年龄36~80岁,平均(63。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183例,急性心肌梗死108例,稳定和不稳定心绞痛146例......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心脏导管介

  我院1998年至2006年共实施心脏导管介入治疗冠心病437例,均采用股动脉插管,其中25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现将其防治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437例冠心病患者中,男285例,女152例,年龄36~80岁,平均(63.24±12.86)岁。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183例,急性心肌梗死108例,稳定和不稳定心绞痛146例,术后并发局部血肿25例,全部治愈。

  2  穿刺部位处理方法

  2.1  穿刺部位压迫  以手掌尺侧按压穿刺部位,一般15~20分钟,对肥胖病人,用右手在左手上加压协助。按压时间结束后,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如有则继续按压,如无渗血时即用纱布横压股动脉上,覆盖数层纱布,用弹力绷带“8”字包扎,包扎时松紧适中,包好后用别针系紧。注意包扎时弹力绷带要以两侧髂骨作固定。纱布保持在绷带中间,送回病房后应即时和每1小时观察纱布有否移位。

  2.2  穿刺部位观察护理  病人返回病房后,观察敷料上有无渗血,如有渗血应标明范围,并注意观察血迹大小有无变化。术后观察伤口周围是否出现发紫、变白、肿胀、包块,局部有无明显压痛,足背动脉搏动情况。重视病人主诉如双下肢的感觉如麻木、疼痛等并触摸皮温。

  3  血肿的处理方法

  3.1  心理护理  对已出现并发症的病人要耐心疏导,向其说明该并发症的良好预后,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病人躁动加重病情。

  3.2  重新压迫  如穿刺部位有进行性渗血及血肿增大,应提前拔管,挤压血肿使之溢出,徒手压迫穿刺部位半小时,然后再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压迫区主要在穿刺点上方1~2cm处,包括穿刺点在内,如果压迫着力点在穿刺点下方,极易使已形成的血肿迅速扩大。本组一例最终手术治疗。

  3.3  局部切开  对发展较快的血肿,一旦其直径超过10cm,则经皮肤表面压迫血肿往往效果不佳,因血肿较大时经体表很难压迫动脉破口处,此时需做一1cm切口,用止血钳分至皮下组织,达血肿后挤压清除血肿,再用上法压迫,本组有两例用此法治愈。

  3.4  冷敷  如穿刺部位有进行性渗血及血肿形成,可用冰袋冷敷,对较小血肿有一定作用。

  4  结果
   
  25例血肿全部治愈,其中22例保守治愈,2例做局部切开,1例转外科手术修补股动脉治愈。

  5  讨论

  5.1  由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需要经股动脉穿刺,且术中应用大剂量肝素抗凝,因此,腹股沟血肿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鞘管拔除后股动脉穿刺部位的恰当处理,是防止血肿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1]。

  5.2  术者穿刺技术水平、施术时对股动脉损伤轻重、手术时间等对穿刺部位血肿发生都有重要影响。故该技术开展早期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较高,随技术成熟而逐渐下降。术后对穿刺部位的密切观察,护士巡视病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正确措施,对预防穿刺部位并发症及已发生血肿加重有重要意义。

  5.3  局部压迫注意要点,压迫区主要在穿刺点上方1~2cm处,包括穿刺点在内,如果压迫着力点在穿刺点下方,极易使已形成的血肿迅速扩大。

  5.4  一旦较大血肿形成,体表压迫不易奏效,有效排除积血是有效压迫的前提,必要时应毫不犹豫地作局部切开。

 

【参考文献】
    [1] 姜东炬,Larrys,Whittarer,等.经皮血管逢合器的临床应用[J].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2002,10(1):50-51.


作者单位: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心内科,山东 潍坊 262500

作者: 唐艳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