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18期

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应用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应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用药剂量上,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运用VBFB-3000型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患儿,8~10次为一疗程,1次/天,每次40分钟左右,于治疗前后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定行......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应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用药剂量上,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运用VBFB-3000型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患儿,8~10次为一疗程,1次/天,每次40分钟左右,于治疗前后采用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评定行为水平、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Achenbach 量表多动因子分评定显示,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降分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不明显,对照组多为轻度,部分患儿难以耐受;治疗组共进行286次反馈,其中,肌电+皮温87次,肌电+皮温+脑电199次。结论:生物反馈技术是儿童抽动障碍的一种安全、有效治疗。

【关键词】  生物反馈 童抽动障碍 临床应用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以某种形式的不随意、快速、重复的非节律运动和(或)无明显的、突发性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精神障碍,抽动具有不可克制的体验,但通常可被忍住一段时间,且因紧张而加重,在睡眠时消失,常伴有强迫冲动及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多发于儿童期,对此类患者既往多采用观察、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临床常用药物为氟哌啶醇、泰必利等[1]。作者尝试应用生物反馈技术[2]治疗该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04年3-2006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患儿,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3]抽动障碍的诊断,共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入组前先排除了风湿性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癫痫、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所导致的抽动症。治疗组中男23例、女2例,最小年龄5.8岁、最大14岁、平均(7.4±1.32)岁,病程<1月8例、1~3月12例、>3月5例,有23例共病多动障碍;对照组中男24例、女1例,最小年龄6岁、最大14岁、平均(7.3±3.45)岁,病程<1月7例、1~3个月13例、>3月5例,有22例共病多动障碍。两组在年龄、病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均服用药物,治疗组中泰必利平均剂量(284.74±32.41) mg/日,有23例联用氯硝西泮,平均剂量(1.02±1.01) mg/日;对照组中泰必利平均剂量(324.74±32.41) mg/日,有24例联用氯硝西泮,平均剂量(1.84±0.83) mg/日。用药剂量上,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运用VBFB-3000型生物反馈治疗仪,对于局部抽动的患儿,将肌电电极放置在患病部位进行放松训练,皮温反馈置于手指末端进行外周血管扩张训练;对于全身抽动患儿,采用两导肌电与皮温反馈综合治疗,一导肌电置于患儿非利手上臂内侧,一导置于额部或喉部进行肌肉放松训练,皮温反馈同上;对共病多动症患儿,同时联用脑电反馈,抑制4~8 Hz θ波,强化训练12~15 Hz感觉运动节律波(SMR)。大致步骤:治疗师在疗前取得患儿配合,制定反馈计划,安置电极,指导训练,每次结束时与患儿一起总结评价。8~10次为一疗程,1次/天,每次40分钟左右,并要求患儿每天自行训练2次。
   
  于治疗前后采用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4]评定行为水平、用副反应量表(TESS)[5]评定不良反应。由两名高年资主治医师进行评定,一致性检验系数r=0.85~0.87,数据用SPSS 10.0 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Achenbach 量表多动因子分评定  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3.3±6.8 和7.6±3.6,对照组分别为13.7±6.3 和8.8±3.9。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治疗组降分率明显大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疗效  治疗组痊愈6例、显著进步14例、进步4例、无效1例,显效率80.0%;对照组痊愈5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6例、无效1例,显效率72.0%。两组间显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不良反应不明显,不需特殊处理,患儿基本可以耐受,很快消退;对照组口干5例、嗜睡3例、头昏2例、乏力3例、锥体外系反应1例,反应程度多为轻度,但部分患儿难以耐受。

  2.4  生物反馈治疗  治疗组共进行了286次生物反馈治疗,均为≥2种组合反馈,其中肌电+皮温87次,肌电+皮温+脑电199次。

  3  讨论
   
  抽动障碍是高发于儿童的神经精神疾病,近来发生率有急剧上升的趋势,部分病例较重且伴严重的情绪障碍、行为异常,且往往与多动症共病,其病因、治疗等尚处于探索阶段。以往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因药物不良反应大、剂量不宜掌握,治疗中断较多,患儿身心受到严重影响。
   
  生物反馈技术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应用于儿童多动症的治疗已较为普遍,但应用于儿童抽动症的治疗尚罕见报道[6-8]。有研究表明,抽动症儿童的肌电值明显高于正常儿童,电阻也高于正常儿童,而皮温则低于正常儿童,这就是临床运用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机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Achenbach 量表多动因子分降分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不明显,均表明生物反馈技术是儿童抽动障碍的一种安全、有效治疗。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精神病学[M]. 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87-588.

  [2] 郑延平. 生物反馈的临床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编.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 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60-162.

  [4]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74-182.

  [5]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97-202.

  [6] 李 荔,王玉凤.共患抽动障碍的ADHD儿童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4):15.

  [7] 张 英,王玉凤,姚凯南. 慢性抽动障碍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2):8.

  [8] 王晏芹,舒 玲,王 凤.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应用[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2):33.


作者单位: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心理疾病科,湖北 随州 441300

作者: 赵勇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