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22期

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及复苏后的护理。方法:对2004~2005年分娩的140例窒息新生儿进行观察,其中,青紫窒息114例,苍白窒息26例。结果:经过及时抢救和恰当的护理,治愈116例,转新生儿科24例。结论:采用有效助产技术与恰当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的阻止新生儿窒息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及复苏后的护理。方法:对2004~2005年分娩的140例窒息新生儿进行观察,其中,青紫窒息114例,苍白窒息26例。宫内窘迫71例、脐绕颈20例、体重<2 500g 16例、孕周<37周13例、手术助娩术19例、产程异常9例。结果:经过及时抢救和恰当的护理,治愈116例,转新生儿科24例。结论:采用有效助产技术与恰当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的阻止新生儿窒息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护理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娩出后一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它可致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和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在出生后24h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本文就2004~ 2005年的140例窒息的新生儿进行观察护理,现将临床情况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2004~2005年分娩1 003例新生儿,其中,不同程度窒息140例,占分娩新生儿总数14%。其中,青紫窒息114例,占窒息儿总数81.4%,苍白窒息26例,占窒息儿总数18.6%。

  1.2  新生儿Apgir评分  7分65例(46.4%),6分22例(15.7%),5分17例(12.1%),4分11例(7.9%),3分13例(8.3%),2分8例(5.7%),1分4例(2.9%),0分1例(0.7%)。

  1.3  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影响因素  宫内窘迫71例(50.7%),脐绕颈20例(14.3%),<2 500gw 16例(11.4%),<37w 13例(9.3%),手术助娩19例(13.6%),产程异常9例(6.4%)。

  2  治疗原则

  2.1  早期预测  如估计胎儿娩出后有窒息危险,应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包括人员、技术和仪器物品。

  2.2  及时复苏  按ABCDE步骤进行复苏。①气道通畅(A):患儿仰卧,肩部垫高2~3cm, 使颈部稍后伸,立即清除口、鼻、咽及气道分泌物。②建立呼吸(B):拍打、弹足底和摩擦患儿背部促使呼吸出现,如仍未建立呼吸应立即加压给氧复苏,面罩密闭口、鼻,通气频率为30~40次/min。压力大小应根据患儿体重而定,一般认为,示指与拇指按压时压力为1.5~2.0kPa, 每增加一指压力递增0.5 kPa ,氧流量为5L/min或以上,如通气有效可见胸廓起伏。③恢复循环(C):胸外按压心脏,操作者双手拇指并排或重叠于患儿胸骨体下1/3处,其他手指围绕胸廓托在后背,按压频率为120次/min,按压深度为胸廓压下1~2cm,如按压有效则可摸到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④药物治疗(D):如胸外按压心脏不能恢复循环,则气管内注入1:1 000肾上腺素。建立有效静脉通路,根据医嘱及时纠正酸中毒、扩增血容量。⑤评价(E):复苏步骤中,每操作一步的同时均要评价患儿情况,再决定下一步骤的操作。

  2.3  复苏后处理  保暖和监护,维持内环境和血压稳定,预防感染,补充热量,控制惊厥,改善脑循环,治疗脑水肿,减少后遗证的发生。

  3  结果
       
  经过上述有效的抢救和治疗,140例窒息新生儿中,治愈116例,治愈率82.9%; 24例窒息儿病情危重,转新生儿科治疗。
   
  4  讨论
      
  新生儿窒息主要发生在产前(以第一产程居多)和产时,本文窒息的140例新生儿中,产前、产时宫内缺氧71例,占新生儿窒息总数50.7% ;28例在分娩过程中有产程延长、活跃期停滞、头盆不称、运用胎吸术或臀位助娩术史,占窒息总数20% ;还有早产儿、低体重儿、脐绕颈、宫内感染等,都是造成新生儿出生时窒息的高危因素。因此,产前检查、产时指导非常重要,产前应做好孕妇的妊娠生理及卫生保健的宣教,使孕妇对妊娠、分娩有正确的理解,解除顾虑,定期进行检查。对有可能出现新生儿早产、难产等危险因素的孕妇应尽早入院,并积极处理,把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降低到最低点。临产后应严密观察产程,注意胎心率的变化。第一产程潜伏期,每一小时听胎心一次,进入活跃期和第二产程,每15~30分钟听胎心一次,每次听一分钟并记录,如发现宫缩间歇期胎心率不恢复、超过160次/min、低于120次/min、不规律或胎心监护仪显示有晚期减速,则提示有胎儿窘迫,应及时吸氧,同时通知医生寻找原因,对症处理。短期仍不能改善则向家属交代病情,迅速行剖宫产术。此外,要提高产科助娩技术,从而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及死亡率。对已经窒息的新生儿,第一时间成功有效的复苏术是确保新生预后的关键。医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做到早预防、早判断、早复苏。同一组复苏人员必须配合默契,形同一体,操作迅速、正确、有效。还要加强复苏后新生儿的监测及护理,特别是重度窒息的新生儿,是预防病情加重、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5  护理

  5.1  保持呼吸道通畅  新生儿娩出后助产士应将其侧卧放平、及时清理呼吸道,并刺激啼哭。出生后24小时内易发生呕吐,特别是剖宫产娩出的新生儿,由于未经过产道挤压,发生呕吐的几率更高,易误吸肺内引起窒息或肺部感染,窒息的新生儿反应差,更易导致误吸。所以,新生儿应侧卧,头偏向一侧,床旁备好吸引器、吸痰管、气管插管等抢救物品,一旦出现及时抢救处理。

  5.2  保暖  新生儿保暖至关重要,新生儿体温中枢功能不健全,受外界环境影响比较大。所以,环境温度应保持相对恒定。新生儿体温过低可增加耗氧量,从而加重新生儿窒息,所以,窒息新生儿抢救同时应立即断脐,转移到辐射台上抢救,辐射台温度应保持在30~34℃。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应及时放置暖箱内,避免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

  5.3  吸氧  新生儿窒息经抢救后,虽然呼吸建立,但仍不规律,且脑缺氧症状亦未完全改善,因此,给新生儿吸氧是很有必要的。如为轻度窒息可给予间断低流量吸氧,重度窒息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待呼吸规律、频率正常、发绀好转改为间断吸氧或暂停吸氧。如有高压氧仓条件,在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颅内无活动性出血、病情已稳定可给予高压氧治疗。

  5.4  镇静  新生儿窒息易诱发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和新生儿颅内出血,所以应避免新生儿哭闹、烦躁,减少搬动。对重度窒息新生儿因吸力弱可暂停哺乳,给予静脉补液维持,但应控制滴数,密切观察出入量。

  5.5  密切监护  新生儿抢救后要密切监护体温、心率、呼吸等变化,注意皮肤颜色以及排尿情况,尤其注意新生儿的反应。如突然出现烦躁、哭闹、呕吐及尖叫往往是病情恶化的先兆。在排除饥饿、尿布刺激、衣服穿着过紧等外界因素后,及时报告医生。密切观察用药反应,认真填写护理记录。

  5.6  预防并发症  窒息新生儿抵抗力差,易发生其它合并症,因此,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要勤洗手及加强环境管理,母婴同室者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30分钟,并保证相对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按时空气消毒,紫外线每日照射3次,每次30分钟,并减少流动人员探视。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薄嫩,易受损伤而发生感染,洗浴动作要轻柔,衣服、尿布等宜柔软平展,及时更换衣服、尿布,大便后以温水洗净臀部和外阴以预防尿布疹和臀红。做好脐部护理,防止洗澡水或尿液污染脐部,如发现脐窝有脓性分泌物,应以75%酒精棉签擦净脓液,消毒皮肤,并保持干燥,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护理操作尽可能集中进行,操作要轻柔,减少搬动次数,预防颅内并发症的发生。

  5.7  喂养护理  轻度窒息的新生儿,复苏后缺氧症状很快改善且无合并症,可以给予母乳喂养。重度窒息的新生儿,由于血氧分压下降,导致血液重新分配,使大部分血液入脑、心、肾等生命器官,肠壁处于缺氧状态,如过早经口喂养,特别喂牛奶会使肠壁缺血坏死加重,造成肠坏死。可给予鼻饲或静脉补液,鼻饲应由少到多,由稀到稠,以母乳最好,但应注意卫生,防止消化道感染。

  5.8  做好产妇的心理治疗  安慰家长,耐心细致地解答病情,取得家长理解,减轻家长恐惧心理,得到家长的最佳配合。

【参考文献】
    [1] 乐 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1.


作者单位: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宁夏 银川 750004

作者: 张凤仙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