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23期

儿童癔症32例护理报告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根据儿童癔症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采取恰当的心理护理和暗示疗法,对32例癔症患儿进行护理,对促进该病迅速康复有明显效果,提示暗示疗法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同时,对家长的健康教育也至关重要。【关键词】儿童癔症。心理护理。...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根据儿童癔症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采取恰当的心理护理和暗示疗法,对32例癔症患儿进行护理,对促进该病迅速康复有明显效果,提示暗示疗法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同时,对家长的健康教育也至关重要。

【关键词】  儿童癔症;心理护理;心理暗示

  癔症(hysteria),又称癔病或歇斯底里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和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感个体所引起的心理或精神障碍[1]。儿童由于心理功能尚未发展完善,自我意识比较弱,暗示性较高,当儿童受到生物、心理或社会因素的威胁,容易出现类似动物遇到危险时的各种本能反应,如剧烈的运动反应、假死反射和退行到婴幼儿时期的幼稚行为表现等。儿童癔症多见于年长儿,往往在负性因素作用下,急性起病。对1996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32例住院癔症患儿采用心理暗示及心理护理,配合医生对患儿的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儿32例,年龄6~14岁,其中,男13例、女19例;小学生21例,中学生11例;来自农村25例,城市7例;独生子女26例,非独生子女6例。
 
  1.2  起病诱因 

  所有患儿病前均有诱因,如因成绩不理想受到老师或家长批评、训斥、体罚;与同学或家庭成员发生争吵;看到外伤的情形后感到自己肢体无力、疼痛、麻木、瘫痪等;失去重要亲人、家庭破裂等。集体发病一起,是一名患儿在进行健康查体检查咽部后出现恶心、呕吐、喘憋、胸闷等症状,接着又有2名学生也出现了类似症状。患儿病前性格特征多为胆怯、内向、敏感、多疑、依赖、任性、争强、急躁、固执。
 
  1.3  临床表现 

  以恶心、呕吐、头痛、腹痛、胸闷为主者12例;以运动障碍为主者15例,其中,抽搐样表现8例,无大小便失禁及跌伤,无双眼凝视、面色改变,均在清醒时发作,发作后无昏迷及其他症状;以失明为主要表现者2例,失聪1例,失语1例。内科及神经系统检查均未见异常。上述表现可单独存在或两种及以上表现伴发或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
 
  1.4  护理方法 

  对所有患儿一律配合医生采用心理及语言暗示护理,其中,29例配合物理刺激疗法及药物治疗,药物选用维生素、葡萄糖酸钙等,对明显焦虑者给予氯硝西泮、苯巴比妥等。

  2  护理方法与结果
 
  2.1  对患儿的心理护理 

  热情接待患儿入院,进行自我介绍及病房环境、制度介绍。让患儿住单独病房,避免无关人员的干扰。医务人员仪表端庄、表情大方、言语谨慎、和蔼可亲,在语言上承认患儿疾病的存在,并与家长统一口径。患儿发病时,要关心体贴,运用恰当的语言稳定情绪。平时多与患儿交谈,如谈爱好、讲故事,与其一起玩玩具。帮助学龄儿童制订学习计划,鼓励其参加有益的活动,与患儿建立朋友式的护患关系。使患儿对医务人员的治疗性语言产生好的效果,鼓励患儿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嘱其遇事冷静、不急躁,尊重父母和长辈,预防疾病复发。
 
  2.2  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安慰家长,向其介绍患儿病情,讲清疾病发生的原因,共同分析患儿疾病的发展和好转的特点,探讨诱因,嘱咐家长配合医生,为明确诊断要做有关检查,同时将有关的检查结果及时告诉家长。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沟通,赢得家长的信任,消除家长紧张、焦虑心理,指导家长改变以前的育儿思想,既要注重营养、智力,又要注重儿童的心理;既不过分疼爱又不过分苛求,遇事多启发,多讲道理,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 给予家长正确的心理指导。向家长解释情绪对患儿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的影响,讲清患儿生病时过分疼爱与迁就可加重患儿唯我独尊的心理,产生性格缺陷。家长的不恰当行为会导致患儿自我暗示不良,引起病情反复发作等危害,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心理护理,配合治疗。
 
  2.3  心理暗示的应用 

  由于患儿年幼,对医务人员和家长极度信任和依赖。因此,在取得家长配合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暗示治疗是非常必要的。要用语言告诉患儿疾病经过,治疗效果明显,不久即可康复。治疗可用物理刺激法或药物疗法。物理刺激一般采用针刺疗法,护理人员语言暗示:“只要局部有酸胀感或肌肉跳动就会立即好转”。这时可见患儿眼睛睁开,四肢开始活动。药物疗法一般采用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护理人员语言暗示:“如有喉头发热及全身灼热感,立即可见心率减慢,呼吸平稳”。这时可听到患儿一声深呼吸,自诉全身轻松多了。使用上述暗示疗法,可让患儿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在静注后与患儿交谈,巩固疗效。

  2.4  出院指导 

  儿童癔症的原因较多,仅靠医护人员的心理护理、治疗不一定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从学校到家庭都要重视这个问题,减轻学生的负担,去除精神压力,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2.5  护理效果 

  通过上述护理计划的实施,32例患儿中23例治愈,8例好转,1例自动出院。好转病例在门诊心理科继续治疗1个月后随访1年,仅1例复发。

  3  讨论
     
  癔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没有哪一种疾病能与之相比。主要表现在躯体方面称之为癔症性躯体症状,主要表现在精神方面称之为癔症性精神症状[2]。癔症的集体发作也叫癔症流行,是在集体场合下,一人发病后周围病人耳闻目睹其发病情况,继之出现相同或类似的发作[3]。儿童癔病多发于学龄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辨别能力和接受能力。癔病患儿多敏感、多疑、暗示性强、不易接近。因此,暗示疗法和心理护理是治疗儿童癔病的最有效方法。心理护理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理,其根本特点在于它通过护士的态度、言语、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病人的感受和认识,从而改变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而达到防病治病、加速康复的目的。另外,因为癔病患儿家长的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4],故做好家长的健康教育也不能忽视,由于家长对癔病的知识缺乏,对癔病发作不能迅速控制,常表现出焦虑。应该向家长详细介绍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等,避免不良暗示引起复发。
   
  通过本组病例的护理体会到,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均偏重儿童营养、智力开发,忽视儿童的个性塑造及心理发育,导致患儿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情绪不稳定、不能承受挫折和委屈等[5],并由此引起某些症状,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如痉挛发作、瘫痪、失明、失聪、失音;或出现精神症状,如情绪不稳、意识改变等。这些症状使家长心理紧张、焦虑。家长的表现进一步增强了对患儿的暗示作用,使疾病反复发作或加重。因此,对儿童癔症的护理应认真准确地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根据儿童癔症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采取恰当的心理护理,对促进该病迅速康复有重要作用。同时,护理前应向家长了解患儿性格特征,认真倾听患儿自诉,多加安慰,获得患儿信任后给予心理护理和语言暗示,可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渔?,主编. 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69.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1.

  [3]姜佐宁,主编. 现代精神病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823.

  [4]黄秀琴.儿童癔症12例分析[J]. 中国临床康复,2005,4(9):16.

  [5]张晓艳.癔症患儿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J]. 徐州医学院学报,2007,(27)6:413.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3

作者: 张静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