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2期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情绪障碍的心理干预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心理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焦虑情绪的作用。方法:应用个别心理咨询和电话跟踪心理咨询方式对患者家属实施心理干预(干预组),并与对照组(未干预)比较。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进行干预前后的测评。结果:干预组患者家属S-AI均分降低,与干预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S-AI前后......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心理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焦虑情绪的作用。方法:应用个别心理咨询和电话跟踪心理咨询方式对患者家属实施心理干预(干预组),并与对照组(未干预)比较。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进行干预前后的测评。结果:干预组患者家属S-AI均分降低,与干预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S-AI前后则无显著性差异。干预效果与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城乡差别有关。结论:临床上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焦虑情绪实施心理干预是一种简便、易行、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家属;焦虑;心理干预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病程迁延、社会功能下降明显的精神障碍。因此,给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本文通过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在患者住院期间实施心理干预,以探讨临床心理干预在缓解家属焦虑情绪中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2005年5月~2006年5月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220例为研究对象,仅干预每例患者的一名直系亲属。入组患者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将220例家属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其中,干预组,男75例,女35例;平均年龄(44.3±9.5)岁;脑力劳动34例,体力劳动74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38例,初中及以下72例,城镇32例,农村78例。对照组家属在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城乡等方面与干预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1.2  方法  干预组实施心理干预,干预工作主要由护士长担任,主要采取个别心理咨询和电话跟踪心理咨询。咨询的主要内容为讲解精神分裂症的一般知识、精神药物的有关问题、病情的演变过程及治疗方法、时间、预后和病情巩固等问题。同时,给予心理支持及情感介入。对农村、文化程度较低、迷信色彩较浓的对象重点干预其求医方式,对城市、文化程度较高的对象重点干预其自卑心理;对新发病的对象重点干预其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程度及如何配合医生的治疗(包括探视的时间及方式、病情好转程度、出院时间的判定以及出院后如何遵医嘱巩固病情等);对复发患者的家属应重点干预其如何巩固病情防止复发(包括必要的复查,病人服药的督促,病情变化的观察,注意季节交替变化、精神因素及过度劳累、躯体疾病等对病情的影响及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对伴有功能缺陷者如何进行社会康复更要详细讲解,对发生厌恶情绪的家属尽可能多地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干预时间为患者住院2~3个月内,干预次数不少于4次,每月至少2次电话跟踪心理咨询,干预期内至少2次个别心理咨询。研究前对于干预技术、操作方法和量表评定进行统一培训。对照组仅限于一般情况的介绍,不实施心理干预。

  1.3  评定工具  应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在患者住院时(干预前)和住院2~3个月内(干预后)进行问卷自评,文化程度较低者给予提问式评定。全部220例家属均完成此次研究,对测评结果进行干预组和对照组前后对比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自评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家属在干预前S-AI(50.5±9.01/50.5±8.95)分、T-AI(48.5±8.5/48.3±8.5)分,测评结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的状态焦虑评分(S-AI)均显著高于常模(男375名,39.71±8.89;女443名,38.98+8.45)。干预组(男75名,49.5±7.43;女35名,51.5±8.10),t值分别为8.9312、8.4699,P均<0.01;对照组(男76名,49.6±7.36;女34名,51.3±8.117),t值分别为9.0856、8.2221,P均<0.01。

  2.2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自身测试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AI、T-AI测试结果的自身比较(略)

  2.3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居住地的家属心理干预前后S-AI比较  干预组中男女家属干预效果无差别,干预后S-AI均分均降低,与干预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49.5±3.4/43.9±5.2,t=5.4,P<0.01及51.5±8.1/46.4±6.9,t=2.9,P<0.05);而年龄40岁以上者干预后S-AI均分降低,与干预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年龄40岁以下者干预后S-AI均分降低,与干预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19.5±7.4/40.3±5.4,t=7.4,P<0.01);脑力劳动者干预后S-AI均分降低,与干预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48.9±9.1/40.1±5.1,t=5.9,P<0.01),体力劳动者干预后S-AI均分虽降低,但与干预前比较却无显著性差异;高中文化以上者干预后S-AI均分降低,与干预前比较有显者性差异(48.2±6.9/39.4±5.2,t=6.2,P<0.01),而初中以下者干预后S-AI均分降低,但与干预前比较却无显著性差异;家住城镇者干预后S-AI均分降低,与干预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48.5±7.1/39.3±5.4,t=6.8,P<0.01),但家住农村者干预后S-AI均分虽降低,却与干预前比较无显者性差异。

  3  讨论
   
  目前,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照料负担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很多报道[1],这种照料负担对家属来讲已构成了一定的应激,在家属所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忧郁、焦虑、躯体化症状和饮食、睡眠障碍。越来越多的研究已开始注意到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身健康问题。有研究资料表明[2,3],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羞耻感高,常偏向超自然归因来调适压力,很少主动接受心理卫生教育,患者家属的焦虑情绪体验特别明显。有时,这种焦虑体验往往会促使家属干扰患者的治疗过程,如频繁探视、要求出院、不遵守医嘱等。对患者治疗的干预导致病情的反复、迁延又会加重家属的焦虑情绪,故如何减轻患者家属的焦虑情绪,是临床医务人员面临的又一课题[4]。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既可以描述特殊人群的短时不愉快情绪体验,又可描述相对稳定的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有个性差异的焦虑倾向,能更好体现患者家属短时的焦虑程度,便于医生的评估。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状态焦虑问卷S-AI评分均超过常模,而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干预组经心理干预后S-AI评分降低,与干预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则无显著性差异。临床上表现出主观上的自卑感和无助感减轻,生物归因认识有所提高,求医行为有所改进等。这些说明,及时、系统的心理干预对缓解家属的焦虑情绪是有效的。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40岁以上、家住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体力劳动的患者家属干预效果差,干预前后S-AI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个结果与国内其他研究相似。而男女差别却无显著性。上述情况可能与这一组人群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文化程度低、对精神精神卫生知识缺乏、消极的应对方式等有关,故今后应加强对这一组人群的心理干预研究。
   
  总之,系统的临床心理干预是一种良好的社会支持,对改善患者家属的心身健康、促进患者的康复有着深远的影响,临床上操作简便、易行。由于本研究样本数小,仅是近期观察,心理干预机制可能还不完全成熟,故临床心理干预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观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文杰.社区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患者及家属的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6,6(4):209-211.

  [2] 郑晓华.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在长春测试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2):60-62.

  [3] 诸索宇,李柔冰,张明园.几种精神疾病亲属的照料负担与身心健康[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4):193-195.

  [4] 杨德森.精神分裂症病人求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2,25(4):215-218.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复退军人医院,广东 乐昌 512219

作者: 曹志良,谢慧玲,虞与庆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