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9期

葛根素对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葛根素对急性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散色比浊法检测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人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并根据恢复期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急性期上升或下降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结果:急性期治疗组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恢复期D......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急性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散色比浊法检测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人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并根据恢复期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急性期上升或下降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结果:急性期治疗组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恢复期D-二聚体水平比急性期下降者预后良好,上升者预后不良。结论:葛根素对急性期脑梗死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明显影响。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D-二聚体

  D-二聚体(D-Dimer,DD)是已交联的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它的生成或增高反映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与血栓形成性疾病(如DIC肺栓塞AMI)的关系已有较多的研究[1-4]。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日益增多,急性脑梗死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预后与脑梗死的面积及早期治疗密切相关,因此对脑梗死的早期药物干预是减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的有力措施。本实验通过葛根素治疗,观察急性期及恢复期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旨在了解葛根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确切疗效及D-二聚体水平判断预后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将60例急性脑梗死病例分为两组。葛根素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0~72岁,平均63.2岁。发病至入院时平均时间为26.4小时;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2~75岁,平均61.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平均24.8小时。两组的发病时间、年龄、性别及神经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 

  ①所有病历均经头颅CT扫描证实且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提出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②发病时间6~48小时,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存在。③无严重的肝、肾疾病,无感染征象。④患者取卧位,右臂侧3次取平均值,血压在90~180/60~105 mm Hg(1 mm Hg=0.133 kPa)。

  1.3  治疗方法 

  葛根素组用葛根素10 mg,加入5%葡萄糖2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20 ml加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14天,其他如脱水剂、调整血压、降血糖等药物相同。两组均治疗观察2个疗程以上。博迈注射液采用海南斯达制药有限公司产品。

  1.4  测定方法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标本处理方法:所有观察病例包括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人分别于发病24~48小时内和恢复期3周左右,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1.8 ml加入有0.2 ml枸橼酸钠的抗凝试管中,轻轻摇均,3 5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浆备用,试剂采用美国AID公司产品。在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CA-1500全自动凝血仪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抗体夹心法(ELISA法)D-二聚体进行测定,然后根据恢复期D-二聚体水平比急性期下降或上升分为两组,分别对两组病人的预后进行观察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表1  D-Dimer水平比较(mg/L)(略)

  D-Dimer测定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恢复期比较有高度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D-Dimer上升与下降临床比较(略)

  两组D-Dimer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即D-Dimer恢复期下降者预后良好,上升者预后不良。

  3  讨论

  正常的凝血与纤溶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血液纤溶的调节又取决于内皮细胞分泌的t-PA与PAI-1之间的平衡,即取决于t-PA/PAI-1的相对比[2]。凝血与纤溶的动态平衡及协调功能遭到破坏,纤溶活性低下,抑制因子增高,不但使血栓形成的倾向增加,而且在应激期对治疗及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4]。因此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可以作为血管内血栓形成与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脑梗死与其它血栓形成疾病一样,其发生的基础是血液与血管壁间的相互作用,当凝血系统占优势时,发生凝血和血栓。血栓的形成激活纤溶系统使血栓溶解,产生分子大小,结构不同的降解产物,其中D-二聚体为其特异性终产物。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表明已有血栓形成,并已发生了降解。Lowe[5]指出D-二聚体是体现纤溶效果最有价值的指标。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与病情轻重相一致,且是估计预后的有效指标[6]。

  对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有25例急性期病人血浆Dimer低于参考范围,经头颅CT或MRI证实这些病人梗死面积较小,在35例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梗死面积较大,与文献报道相符[7]。在43例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比急性期下降的病人中,有10例病人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始终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其原因可能在于此类病人血栓形成较小,激活纤溶系统不明显,虽然D-二聚体有一定的升高,但未达到阳性水平,而且病情很快得到控制,所以D-二聚体无上升趋势,这些病人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轻且恢复较快,后经临床和头颅CT或MRI证实这些病人预后良好,其余病人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重且恢复较慢。16例恢复期D-二聚体上升的病人中,12例预后不良,其中10例病人急性期D-二聚体的水平已显著升高,证明此类病人发病凶险,而且进行性加重。另有2例病人D-二聚体的水平在参考范围内,CT证实梗死面积较小,恢复期后病情不断加重,纤溶系统被激活,D-二聚体数据表明这2例病人恢复期D-二聚体比急性期上升4倍以上,后经CT证实脑梗死面积明显扩大。因此D-二聚体在恢复期明显上升者,表明脑内血管的病变活动仍在继续,是再梗死或其他血管事件的高危病人。另外由于个体差异及全身状况不同(如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D-二聚体水平上升与病情出现不一致[8]。本研究表明,治疗组30例患者恢复期比急性期D-二聚体下降较对照组明显,治疗组D-二聚体水平恢复期比急性期下降者23例中,有22例预后良好,占95.65%,而对照组中恢复期较急性期D-二聚体下降者中有16例预后良好,占84.44%。治疗组D-二聚体恢复期较急性期上升者7例中有5例预后良好,占71.43%。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上升者11例,5例预后良好,占55.46%。

  目前对脑梗死病人的诊断和疗效观察,头颅CT或MRI是最重要的检测手段,但多数病人于24~48小时对CT不显示密度变化,发病后2~3周,因梗死区处于吸收期,水肿带消失,病灶可与脑组织密度接近,导致CT上不能很好的显示病灶。另外反复CT或MRI检查会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而血浆D-二聚体与头颅CT相比具有廉价、稳定、快速等优点,可以随时对病人采集标本进行检测,有利于对病人的病情判断并能估计预后。因此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在病情观察和疗效判定及估计预后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由本研究可以看出,应用葛根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明显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残率,进一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故葛根素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比较理想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中华外科神经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Chandler WL,Alessi MC,Ailland MF,et al.Clearance of tissue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and t-PA/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 itortypel(PAI-1)tPA/PAI-1 complex;relationship to elevated t-PA antigen in patients with high PAI-lactivityevels[J].Circulation,1997,96:761-766.

  [3]吴伟,丘阳,张锦.优降糖对K-ATP通道介导缺血预适应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10):609-611.

  [4]陈金良,傅向华,马宁,等.溶栓前肝素治疗对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3):164-166.

  [5]Lowe G D.How to search for role and prevalence of defective fibrinolytic states as trigger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haemcstasis epidemiologists view[J].Ital Heart J,2001,9:656-657.

  [6]王曼,任利娟,王浩阳,等.慢性阻塞性肺病D-二聚体及t-PA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华中医学杂志,2004,5(6):138-13.

  [7]丛雅琴,刘传方,舒明琴,等.脑梗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1999,3(5):246.

  [8]Antoni BG,JoseM,Migue S,et al.D-dimer is an early diagnostic marker of coronary ischemia in patlents with chest pain[J].Am Heart J,2000,140:379-384.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卫辉 453001

作者: 朱秀英,牛丽丹,郝同琴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