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9期

脑梗死发病的时间规律及相应护理措施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脑梗死时间规律护理措施1由于人体生物节律的作用,脑梗死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时间节律性1。1脑梗死发病的高峰时段脑梗死的发病时间存在显著的昼夜周期变化规律,清晨前后为脑梗死发病的高峰时段,其原因是[1]:(1)血压于夜间下降,清晨回升。一般来说,正常人血压在凌晨2:00~3:00处于最低......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脑梗死 时间规律 护理措施

  1  由于人体生物节律的作用,脑梗死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时间节律性

  1.1  脑梗死发病的高峰时段 

  脑梗死的发病时间存在显著的昼夜周期变化规律,清晨前后为脑梗死发病的高峰时段,其原因是[1]:(1)血压于夜间下降,清晨回升。一般来说,正常人血压在凌晨2:00~3:00处于最低谷,以后呈上升倾向,早晨起床活动后迅速上升,在8:00~9:00达到第一峰值。白天基本上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在17:00~18:00可略高些,此为第二峰值,从18:00起开始缓慢下降。所以,人的动态血压波动曲线常呈“双峰一谷”[2]。 血压的这种昼夜变化规律,是清晨前后易发生脑梗死的关键因素;(2)清晨易发生心律失常,从而增加了脑梗死的发病几率;(3)纤溶系统活性、抗凝血酶Ⅲ水平在清晨前后处于低谷值;(4)血液在上午时间段内有凝固倾向;(5)清晨时血液达昼夜节律性变化中的高黏滞峰值。脑梗死发病的年节律性则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有研究结果[1,3]显示,脑梗死发病多集中在冬季。其原因可能与寒冷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使细小动脉痉挛,血压增高有关。同时,温度下降可使纤溶活性及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血液黏滞度增高,使外周血管血栓性栓塞增加,导致脑梗死发生发展。而脑梗死发病在7、8月份又呈一高峰,这可能与夏季高热、出汗引起血液浓缩,血液黏滞度增高有关[3]。

  1.2  脑梗死患者死亡的高峰时段 

  与发病相似,脑梗死患者的死亡亦有明显的时间节律性,清晨通常为死亡的高峰时段。这与以下因素有关[4]:(1)血栓性病理状态在凌晨进一步加重;(2)夜间血压下降,继发全脑低灌注,导致严重的脑血流减少,使得凌晨容易发生病情的突然恶化;(3)由于神经激素、神经递质调节等内环境的变化,清晨机体的应激能力降低,防卫能力下降,容易出现病情恶化。

  2  护理

  2.1  脑梗死患者的时间护理 

  根据脑梗死的发病与死亡节律性,做好脑梗死患者的时间护理,护理人员要在每年的冬夏季节、每天的清晨前后等脑梗死的发病及死亡高峰时期,加强对患者的调养预防和治疗,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从而预防脑梗死,防止脑梗死患者病情复发或发生死亡。在这几个时期,护理人员要经常检测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生命体征等,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防止大怒、暴喜、过悲等不良情绪刺激,避免过度劳累。保证睡眠充足,夜间是血压波动的低谷阶段,不宜突然唤醒患者,否则会导致血压骤升。患者夜间起床时,应做到“3个半分钟”,即起床醒了躺半分钟,坐起在床上等半分钟,再在床沿坐半分钟,然后立起,以防止突然由卧位转为立位发生脑供血不足而晕倒摔伤。加强夜间及清晨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尽早发现脑梗死发生或复发的先兆,并及时处理。嘱患者冬季注意防寒保暖,避免严寒刺激,特别是寒潮袭来,气温骤降时,要注意及时添加衣服。夏季注意多饮水,养成不渴也常喝水的好习惯;并注意恰当使用空调,室温不宜调得太低,防止室内与室外温差太大,因为如果患者进出房间时忽冷忽热,脑血管会不断舒张、收缩,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诱发脑血管意外。

  2.2  血压的择时护理  

  高血压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也是预防脑梗死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之一。血压的波动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所以在预防脑梗死及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需特别注意血压的监测及护理。根据血压的昼夜变化规律检测血压时间应结合患者血压变化的峰谷值规律,在7:00~8:00、12:00~13:00、16:00~18:00和晚间入睡前测量比较合适[5]。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血压。脑梗死病人急性期的血压应维持在比发病前稍高的水平,除非血压过高(收缩压大于220 mm Hg),一般不使用降压药物,以免血压过低而导致脑血流量不足,使脑梗死加重。血压过低,应补液或给予适当的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以升高血压[6]。在控制高血压应用降压药物时,不仅要指导患者按医嘱服药,还应指导患者按血压波动的生物节律服药,使药物在最佳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达到降压效果。根据血压“双谷一峰”的变化规律,短效制剂以晨起前(6:00左右)及午睡后(14:00左右)服用为宜,长效制剂应在晨起前服用。6:00给药,既可以防止患者由于起床后排便、室外活动等导致血压突然升高而发生或复发脑血管意外,又可有效控制上午的第一个血压高峰。14:00给药不仅能有效降低下午的血压高峰,也可避免午间睡眠时血压降得过低。对于昼夜血压波动明显的患者,夜晚血压自然逐渐降低,睡前不用药或减少用药剂量,以免诱发血栓;反之则应于睡前按时服药,使夜间血压保持相对稳定,防止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5,7]。由于血压生物节律的低谷期在夜间,因此如晚餐过饱,进餐时间过晚会增加胃肠耗氧,使心肺负荷过重,甚至胀大的胃牵拉迷走神经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故患者晚餐不易太晚,最好在17:30左右,餐量相应减少,为平时餐量的70%~80%,少食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高钠、高糖饮食[8]。由于人夜间睡眠时,血压较低,血流缓慢,血液黏度增高,回心血量增加,增加了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容易发生脑梗死及急性心肌梗死,因此患者于夜晚睡前或晨起应饮1杯白开水,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滞度,预防脑梗死或脑梗死再发,而且晨起饮水具有通利二便、促进肠蠕动的作用,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般脑梗死患者从发病后第4天开始进行康复治疗,在康复训练时,要根据血压昼夜变化规律,避开血压高峰时间,一般选择6:00~7:00、14:00~16:00、19:00~21:00[5]。血压高峰期应减少活动,增加休息,防止因活动后交感神经兴奋,血压进一步升高而复发脑血管意外。

  3  小结

  虽然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但这些在时间上都存在一定的规律,如果我们能在脑梗死预防和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掌握这些规律,运用时间护理理论,就能达到促进患者功能恢复、预防发生、复发及减少死亡的目的。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掌握疾病的时间节律变化特点及患者的生物节律,并根据这些节律科学地观察病情,有的放矢地实施各项护理措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孟庆莲,梁迎春,孟超.脑卒中发病危险时间的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8(4):231-232.

  [2]龚兰生,刘力生.血压昼夜变异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4,22(5):323-324.

  [3]岳红梅.脑梗死发病危险时间及干预性治疗[J].山西临床医药杂志,2001,10(8):581-582.

  [4]王春雪,王琰,温淼,等.150例脑血管病患者死亡时间昼夜节律特点的观察[J].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03,5(5):322-324.

  [5]韩洁.论时间治疗学在高血压病药物治疗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5,20(3):21-23.

  [6]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23.

  [7]邵爱英.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及对护理的指导意义[J].中华国际护理杂志,2004,3(7):512-513.

  [8]谢玉琳.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择时护理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4):1383-1384.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六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作者: 李瑞青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