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10期

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精神病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病人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促使病人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使疾病得到更满意的转归,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心理问题,解除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心理障碍,对于疾病后期的巩固治疗、防止复发和意外事故及适应社会生活都具有......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精神病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病人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促使病人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使疾病得到更满意的转归,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心理问题,解除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心理障碍,对于疾病后期的巩固治疗、防止复发和意外事故及适应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心理特点
   
  精神病人患病期间,常否认自己患有精神病而不愿住院或拒绝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和护理,精神症状逐渐消失,自知力开始恢复。随着病情的好转,其心理状态复杂多变,且往往相互矛盾。他们一方面为自己疾病的治愈或好转而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会产生种种顾虑和不安,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2.1  恐惧心理  有的病人为前途担忧,担心吃了这么多药,大脑会受损害,智能受影响,不能胜任原来的工作和学习,不会受重用;或因长期住院,出院后怕适应不了社会生活,还有的病人过分担心自己的恋爱婚姻问题会受到挫折,未婚者怕找不到对象,已婚者怕离婚等。

  2.2  怕复发的心理  当病人听到一同住院的病友是多次复发,就可能会想到自己病好了以后会再复发,表现顾虑重重、过分担心。

  2.3  绝望心理  很多统计资料表明,康复期精神病人的自杀率高于其他疾病段精神病人的自杀率。尤其是反复住院的病人常常悲观、抑郁,认为患了精神病一辈子也治不好,比癌症更难治,生不如死。病人对未来生活丧失了信心,情绪极度低落和悲伤,这种病人往往产生自杀念头。

  2.4  被歧视羞愧心理  精神症状好转后,当回忆自己在疾病发作期的一些异常行为,或别人向他描述这些异常行为时,会感到羞愧不堪。有这种心理的病人,往往怕受到社会的歧视而不愿见人,害怕别人不予理解。感到在亲戚朋友中抬不起头来,认为出院后做人难,即使疾病完全恢复正常,也会被人看不起,另眼相看。因此,病人怕出院,常常有一辈子住在医院的想法。

  2  具体的护理措施

  2.1  护理人员经常与病人沟通交流,掌握其心理活动的特点及特殊表现,启发病人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针对不同情况分别给以不同的心理治疗。对心理活动基本趋于正常的病人,可引导他们总结发病规律,给他们讲解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识,纠正病人“服药对大脑有害”的错误观念,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出院。

  2.2  精神病有较高的复发率,对病人提出的问题,我们不妨直言不讳地告知他们,精神病复发是可能的,但也不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康复后坚持服药,提高服药依从性,随时与医生联系,复发是可以避免的。这样回答,既不否认,也不使病人感到绝望,能够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对于有绝望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应给予高度重视,进行心理疏导。在严加防范的基础上,与病人的亲属或同事取得联系,让他们多给病人—些关爱和理解,使病人亲身体会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用实例告诉病人,治愈后他们可以同正常人一样得到社会关心、尊重和认可。积极配合治疗,回归社会前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社交生活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回归社会后,自己的婚恋、家庭、工作等方面的问题,能得到圆满解决。通过以上的措施,使病人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可以消除病人的绝望心理。

  2.4  对有被歧视和羞愧心理的病人,要讲解精神病和其他任何疾病一样,精神症状是精神疾病的病态表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应受到社会歧视。患精神病和患躯体疾病一样都是人类所患的疾病,都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关心和照顾,病人有了这种认识,增强了战胜疾病的勇气,使精神病人得到更好的康复。

  3  小结
   
  心理护理是一门学科,心理护理强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紧密结合护理实践,发挥护士与病人接触最密切的职业优势,注重心理护理,使之成为心身康复的增强剂[1]。总之,在心理护理中,应准确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只有较全面地掌握病人心理需求后,我们的言语和行为,才能起到有的放矢的效果,才能发挥恰到好处的作用,使病人重建自信,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回归社会。


作者单位:湖北省孝感市康复医院,湖北 孝感 432000

作者: 王丽俊,潘腊英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