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14期

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发病机制探讨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发病机制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耳鸣、听力减退、视力异常、平衡障碍等征象。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国内外学者对此有较多研究,但仍不明确。本文就近几年来中医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做一综述。1从肝肾立论中医学虽无椎动脉型颈椎病之病名,但其主要......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中医 发病机制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耳鸣、听力减退、视力异常、平衡障碍等征象。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国内外学者对此有较多研究,但仍不明确。中医将其纳入“眩晕”范畴。本文就近几年来中医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做一综述。

  1  从肝肾立论

    中医学虽无椎动脉型颈椎病之病名,但其主要症状最早散见于《内经》中,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较多的论述,认为眩晕与肝肾有关。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灵枢·海论》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等记载。肝主筋藏血,肾主骨生髓。肝肾精血充足,则耳聪目明。人到中年,肝血肾精衰少,骨髓化源不足,筋骨渐弱,清窍也得不到充分滋养,为眩晕的发生提供了相应的病理基础[1]。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则更易引发眩晕[2]。胡永文等[3]及龚艳等[4]以补益肝肾、平肝熄风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获良效。陈建鸿[5]通过对200例患者的观察发现,尽管本病的病因、病机表现各异,但总以肝肾亏虚,经脉失养为本。有的表现为肝肾阴亏,有的表现为肾阳不足。林一峰等[6]即认为本病是由督脉气衰、阳气不振所致。肾中元阳亏损,则督脉之经气衰减。督阳不振,温煦无力,如遇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内外相搏,痹阻督脉,必致眩晕、头项疼痛[7]。正如《杂病源流犀烛》中说“年老伛偻者甚多,皆督脉虚而精髓不充之故”。同是肝肾亏虚而由于地域的原因,又会表现出不同的病理特点。在南方,气候炎热,风寒湿气少而温热或湿热之邪多,刁志光[8]发现若非历尽辛劳且房劳过度,风寒湿邪不易痹着;而温热湿热之邪则易耗气伤阴,导致虚阳上浮,筋脉失于濡养,呈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特点;同时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伴有颈肩部肌肉僵硬者,眩晕症状往往较重,即常兼有肝风内动之象。

  2  从气血立论

    施杞等[9]认为,颈椎病,不论在脏腑、经络,或在皮内、筋骨都离不开气血;气血之于形体,无处不到。血行失度,经脉之气不及贯串,是引起颈椎病的主要原因。张运国等[10]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0例,根据中医学审证求因的理论,对其临床表现进行了分析,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病理机制在于“血瘀”。气属阳,主动,主温煦;血属阴,主静,主濡润。气是推动血液循脉运行及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劳损,或颈部外伤,均可致局部气滞血瘀,筋脉失养,引发临床症状[11]。若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虚,或久病伤气,气虚无力,推动无权,导致气虚血瘀[12,13],即所谓“因虚致瘀说”[14]。血瘀阻滞经络,血虚也可使清窍失养。昝韬[15]从“脉弗荣则筋急”这一理论出发,结合临床观察,认为气血亏虚是其主要病机,“筋急之源,由血脉不荣筋之故也”。并以补气养血为主要治疗原则,治疗5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获良效。沈源彬[16]通过对大量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研究,最后发现气虚血瘀、气血亏虚两种原因均可引发椎动脉型颈椎病。

  3  从痰湿立论

    痰湿既是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调后所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中医上把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引起颈椎病的是“无形之痰"。《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之说。吴?等[17]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痰湿中阻。而辛本忠等[18]及杨万波等[19]通过临床反复观察体会,根据“痰瘀互结”理论,以为本病为痰瘀内阻,经隧不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血不能上荣于清窍,脑海失养为其主要病机。熊韬[20]则在熄风化痰剂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基础上加入活血化瘀中药,对痰湿阻络型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实验观察治疗,并与单纯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的病例对照,同时用TCD检测,显示两组治疗后BA、LVA、RVA的血流速度。治疗3周后, 结果显示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果表明,痰湿阻络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机特点应为痰瘀阻络,风痰上扰。

  4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病机特点

    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中其病理虽有多种,但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所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凝血瘀、风湿内侵和局部劳损所致的眩晕多属实证。本病的病位在头颈项,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最为密切。肝属风木,性喜调达,主升主动,肝肾亏虚,水不涵木,阴不制阳,阳亢于上,则发为眩晕。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运化失常,则气血化生不足,或水湿内停,痰浊中阻,均可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精不足,髓海失养,也可引发眩晕。

    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过程中,各种病理变化之间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兼夹和相互转化的。如脾气不足,气血亏虚所致的眩晕,由于脾虚生湿,往往兼有痰浊中阻,二者相互影响使病情更为复杂。再如肾阴不足,久之可以转化为肾阳不足或阴阳两虚之证。

    此外,不论何种原因导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久病入络,大都夹有瘀血,表现在症状上,往往兼有颈部筋肉的痉挛,这也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所致眩晕与其他疾病所致眩晕不同的病理特点。在治疗上,内服药需添加活血化瘀之剂,同时采用针灸、推拿和理疗等局部治疗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总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病机特点可以概况为:虚实夹杂,虚在气血肝肾,实在痰瘀风湿。

  5  讨论

  5.1  要重视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病机的研究 

  正确的治疗离不开正确的辨证,而正确的辨证又依赖于正确的病机分析。有关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发病机制的探讨稍逊于临床方面,对发病机制的认识多从临床观察作出推断,很少有实验性的研究。只有基础研究的提高,才能最终带动临床治疗的提高。

  5.2  统一研究标准 

  基础研究最终服务于临床,病机研究的正确与否最终要接受临床的检验。这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研究标准,纵观上述文献中,标准各异,不利于比较和研究。

  5.3  加大科研力度,制备生物模型 

  这是一个非常艰巨、也是必须做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使病机探讨更具科学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华兰.推拿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2例报告[J].中医正骨,2003,15(2):41.

  [2]潘利敏,朱晓红.自拟强筋化痰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J].四川中医,2005,23(8):78-78.

  [3]胡永文,吴云刚,吴春雷,等.自拟止晕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福建中医药,2005,36(2):16-17.

  [4]龚 艳,沈 文.中药配合耳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13(3):47-47.

  [5]陈建鸿.中药内服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3,11(6):12-14.

  [6]林一峰,牛 维,王 斌.温肾通阳化痰通络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6例体会[J].中医正骨,2003,15(5):44.

  [7]吴军君,王海燕,金远林.针刺颈夹脊穴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9):51-52.

  [8]刁志光.熄风解痉补肾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5例[J].辽宁中医药学报,2004,6(2):87-88.

  [9]施 杞.颈椎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世界中医骨科杂志,2003,5(2):40-61.

  [10]张运国,陈书新,杨 树,等.活血化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0例[J].山西中医,2004,20(4):25-26.

  [11]王银山.自拟葛灵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5,17(8):51-52.

  [12]周惠清.益气化瘀利水方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1,13(3):15-16.

  [13]毛永森.醒脑止痛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湖北中医杂志,2003, 25(6):46-46.

  [14]武书,罗铁辉.蛇蚁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1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8):499-499,508.

  [15]昝 韬.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1, 23(12):21.

  [16]沈源彬,陈逊文,梁峭嵘,等.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CSA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参数变化及其意义[J].福建中医药,2007,38(1):4-5.

  [17]吴 ?,高 翔,施 杞,等.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中医文献杂志,2004, 22(2): 53-54.

  [18]辛本忠,卿茂盛,李 昂.颈通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4,16(5):14-15.

  [19]杨万波,冯 毅.颈晕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7):36.

  [20]熊 韬.熄风化痰活血法治疗痰湿阻络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6,18(8):12,14.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山东 德州 253013

作者: 王禹增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