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14期

浅谈浅静脉输液的技术操作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浅静脉输液技术操作浅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将各种治疗药物准确无误、安全迅速地输注到病人体内,是护士应注意的问题,现将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制定的操作方法介绍如下:1静脉输液配药的方法1。2输液排气的方法2。1消除微量空气进入静脉2。...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浅静脉输液 技术操作

    浅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将各种治疗药物准确无误、安全迅速地输注到病人体内,是护士应注意的问题,现将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制定的操作方法介绍如下:

  1  静脉输液配药的方法

  1.1  玻璃安瓿的切割及消毒 

  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提倡选用“易折型”安瓿。对“非易折”型安瓿割据痕长应小于颈段的1/4周,割据后的安瓿用75%强力碘棉签消毒一次。徒手掰开的方法试用于临床,并能有效减少药液中玻璃微粒的污染[1]。

  1.2  抽取安瓿内及瓶装粉剂药物

  1.2.1  正确抽取药液
 
  通常选用9~12号针头,针头应置于安瓿的中部药液,避免用注射器乳头直接抽取,因注射器乳头短,吸入口径大并直接贴住切口处,抽吸时会把安瓿内及切口处的微粒全部吸入到注射器内。

  1.2.2  减少和避免药液泡沫的产生 

  对抽吸及加药过程中易产生大量泡沫的药物,如β-七叶皂甙钠,溶药时应将已抽好溶剂的注射器针头斜面贴着溶媒安瓿内壁注入,待溶媒完全溶解后将其抽出,不能将空气同时抽入注射器[2]。丹参、生脉注射液、维生素K1等,抽取药液时将针头斜面浸入药液中,并保持斜面向下;吸药末控制空针活塞减少气体吸入;加药前排尽空针内气体;加药时左手将液体瓶倾斜并固定,倾斜度以全部浸过针头斜面为宜,加药时针头注入液体内,使药液直接进入液体,不会产生泡沫,从而保证药物的足量供给。

  1.2.3  防止加药时针头堵塞

  配置瓶装粉剂如青霉素、先锋霉素时,先采用斜面法。左手持药瓶保持水平位,右手持空针,针头斜面向上,针尖朝上,空针活塞朝下,使空针与瓶塞面呈30~40°角,接触瓶塞的是针头面积最小、最锐利的部分。临床实验证明,斜面法大大提高加药速度,减少瓶塞微粒的污染。

  2  输液排气的方法

  2.1  消除微量空气进入静脉

  2.1.1  两步排气法 

  静脉输液时微量空气进入静脉,会给病人带来心理压力[3]。对85例静脉输液消除微量空气进入静脉的实验研究表明,两步排气法,即当液体流至输液管下端距尾端连接输液针2cm处,关闭开关(第一步排气);消毒皮肤后再排气,缓慢打开开关,均匀放慢液体流速,直至硅胶管内及针头内空气排净,关闭开关(第二步排气)。实验组静脉内空气的概率明显低于普通排气法输液组,说明微量空气进入静脉与空气压力及排气速度有关。

  2.1.2  弹击输液管终端滤器 

  消毒皮肤后再排气,此时要用手轻轻弹几下输液管的终端滤器,使贮存在此处的空气一同排尽。王秀娟[4]等总结出为预防头皮针硅胶管进空气,可在输液排气时,当液体即将流至终端滤器时,速将终端滤器置于垂直,同时不断弹击终端滤器外壁,即可将终端滤器内的所有空气驱除。

  2.1.3  调整输液瓶液面距床面的高度及过滤器乳头的方向 
  静脉输液排气时,如将输液瓶液面保持距床面高度80~90cm、过滤器乳头向上可提高一次排气成功率。
 
  2.1.4  易产生泡沫类药物排气法 

  如生脉注射液等,可采用无菌棉签蘸取少许75%的酒精(以轻轻挤压后不形成水滴为宜),擦试一次性输液器的过滤网,消除输液器在插入液体瓶后药物泡沫在此处形成的表面张力。

  3  促进浅静脉充盈的方法

  3.1  局部处理 

  热敷、轻拍静脉及局部外涂血管扩张剂,如2%利多卡因和阿托品(同时辅以热敷)、2%山莨菪碱及局部敷硝酸甘油贴剂等,均能迅速扩张表浅小静脉,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穿刺成功率。

  3.2  正确绷扎止血带 

  良好的静脉血管充盈度是保证一针见血的关键,止血带的绷扎位置一般离穿刺点约10~15cm为止,并保持松紧适宜。止血带的压力在10.7~16.0kPa时,肢体远端的静脉充盈度达到最佳状态,既能保证上肢远端良好的动脉压,又能完全阻断表浅静脉的回流。

  3.3  非握拳穿刺术 

  常规法静脉穿刺时,嘱病人握拳,成功后再松拳。在行手背静脉穿刺时,被穿刺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病人的手固定成掌空的握杯状,可有效克服紧握拳时指掌关节妨碍进针的缺点,充分显露静脉。亦有主张紧握拳,数秒钟后再让病人半握拳及反复握拳、松拳等。

  4  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

  4.1  手背静脉穿刺时首选“乏神经区” 

  手背静脉是穿刺时疼痛最低的部位,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3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乏神经区),神经分布稀疏,神经与静脉呈交叉关系,静脉穿刺疼痛分值明显低于其他区域。

  4.2  增大进针角度 

  60°角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接触的面积小,进针压强大、速度快,表皮受损范围小,痛苦小。34~40°角进针,具有穿刺后回血时间快、一针成功率高和损伤程度轻的优点,有推广价值。但在操作时,必须根据静脉的深浅、粗细及充盈度来调节进针的力度与深度。

  5  增加输液管内负压的方法

    临床上最常用的是高调法,即输液调节器置于紧贴莫菲滴管下端进行穿刺。另有低瓶高调法、手捏输液器下端法。常规排气后关闭莫菲滴管上端,通过挤压莫菲滴管,使输液管内产生较大负压的方法[5]。由于输液管内压力明显低于静脉压力,针头一旦进入静脉腔,即可见明显回血,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

  6  输液接瓶时药物发生相互反应的处理方法

    由于新药的不断应用,配伍禁忌报道跟不上形势发展。如遇输液接瓶时两瓶药液在输液管内相遇产生配伍禁忌如沉淀、混浊时,最好的处理方法是迅速关闭变速调节器,更换新输液器,重新排气后与原头皮针相接,无需重新穿刺。

  7  输液完毕拔针时机及方法

  7.1  拔针时机 

  最佳拔针时间应是输液瓶内液体流尽,输液管内残留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而残留量为(2.2±0.7)ml时最宜,可减少18ml药液的浪费,从而克服药液的“合理”浪费现象。病人卧位和坐位时输液器内液面高度分别为12ml、14ml时中止输液较为合适,对输入贵重药物的病人,可嘱病人平卧,提高输液架高度,使输液器与输液部位完全垂直,待输液器内液面不再下降时拔针,从而使药液的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

  7.2  拔针方法
 
  拔针前将调节器移至输液器终端滤器上缘处夹管不易回血,拔针后也不会滴血,可有效防止回血滴出针头,污染病人皮肤、被单、地面等。拔针揭胶布时应顺着毛干生长排列方向,边揭胶布边顺序按压揭胶布处的皮肤,很容易将胶布从毛干的根部分离至末稍,病人可无疼痛之感。刘铭镛等[6]采用新拔针法,即先拔出针头,再立即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因而减轻甚至去除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或轻压皮肤、迅速拔针,拔针后再稍加力量按压。不主张在用力按压血管时拔针,因按压力与快速拔针时针尖的锐角会产生切力,导致切割血管的机构性损伤。

  8  拔针后的按压方法及按压时间

  8.1  直压法 

  输液拔针后,如按压力方法不正确或按压时间过短,易导致皮下淤血,不仅增加病人的身心痛苦,而且给日后的静脉穿刺带来障碍。有的病人刚拔针就急于上厕所,起床稍用力,很容易导致血液自针尖处大量渗出。为更好避免拔针后皮下淤血的发生,拔针时将棉签与血管平行直压在血管上,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2cm,使皮肤针眼及血管针眼同时被压(简称直压法),按压时间为2~3min,其止血效果明显好于横压法。黄琳等[7]通过对110例静脉输液病人拔针后不同按压时间的效果观察,总结出拔针后左手拇指同时压迫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4min左右较为合适。至少按压血管3min,才能有效地防止皮下淤血的发生。

  8.2  平卧屈肘举手法 

  拔针后,利用盖在输液针上的无菌棉球或输液贴胶带,被输液侧上肢在平卧状态下屈肘90°并举手2~3min;坐位及站立输液者,则应将输液侧上肢举起,手超过头顶水平2~3min,止血有效率为100%,此法简单易行[8]。

    综上所述,临床护士在静脉输液实际操作的各细小环节进行了探讨研究,积累了许多经验,在临床静脉输液操作中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李玉梅,李家育,陈 善,等.安瓿割据长度和擦拭方法对药物微粒污染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

  [2]朱宝茹,于淑存,安 兢.介绍一种药液配置输入过程中免除泡沫的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5):295.

  [3]素红梅,苏丽华,甘燕敏.静脉输液时消除微量空气进入静脉的实验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11-12.

  [4]王秀娟,王秀珍.一次性输液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6):244.

  [5]陈 英,杨 艳,丁 玲.输液管内负压在细小静脉穿刺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1,18(6):15.

  [6]刘铭镛,马跃荣,谢永康,等.静脉穿刺后两种拔针方法的对比研究[M]∥全国青年护士论文集.第2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36-39.

  [7]黄 琳,陈 维,曾秀冬,等.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血管时间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2):9-10.

  [8]李宝军,关小宏.防止输液拔针后局部出血淤斑新法[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7):54.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252医院麻醉科,河北 保定 071000

作者: 曹艳景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