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21期

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护理干预。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自杀是医院常见的急诊,自杀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行为,许多因素还没有弄清或者不能有效的控制[1]。精神病患者是自杀的高危人群,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率名列榜首。...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护理干预;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

  自杀是医院常见的急诊,自杀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行为,许多因素还没有弄清或者不能有效的控制[1]。精神病患者是自杀的高危人群,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率名列榜首。患者的自杀行为常常在幻觉、妄想的基础上实施,有时也可以继发于抑郁情绪。从自杀过程来看,有的患者属于冲动性自杀,突然实施,不计后果,令人难以防范;也有的患者属于预谋性自杀。因此精神科医护人员对具有自杀行为的患者有责任识别,分析其行为的产生原因,并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患者自杀,有效地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精神病分裂症患者3 520例中22例自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生的时间多数在中午、凌晨、晚上、节假日。护理干预可降低精神科护理意外的发生。
   
  自杀可见于正常人,但相当一部分的行为都是精神不健全的表现,因精神障碍有关的自杀死亡者中, 25%患精神分裂症,5%~10%合并酒或药物依赖。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我们常遇到的是自杀未遂、自杀准备、自杀计划、自杀意念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为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自杀病例22例,其中男性14例(63.6%),女性8例(36.4%)。年龄16~69岁,平均(40.68±16.13)岁。病程8~366个月,平均(132.17±125.23)月。住院时间1~324个月,平均(83.68±39.14)月。

  1.2  方法 

  自杀危险性评估:每个精神病住院患者,都进行系统的自杀危险性评估。

    自杀的危险因素:以前有自伤或自杀行为。询问患者有无自杀意念、企图和自杀计划对决定处理有重要意义。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危险性,在于他们在行动之前几乎没有任何情感的流露,也不与任何人交流思想,计划周密,行动隐蔽,甚至伪装病情改善以麻痹医护人员的警惕性,多采取自缢、刎腕、撞击、吞食异物等,自杀前流露出言语或非言语信号。

     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有良好的社会功能,较高教育程度,但疾病使他们的社会功能受损,社会角色失败,而且疾病缓解后,患者对发病时的表现感到自卑和羞愧,或者对长期病程难以接受,无法忍受没有希望的生活,产生无望或无助感而抑郁自杀。其次大剂量抗精神病药可引起严重的静坐不能或心慌而导致自杀。
   
  住院患者常发生于住院开始阶段,尤其是第一个月内,或暂时离开医院的假期内,有的在出院后最初几周或几个月自杀。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期间整个心理过程发生紊乱,思维活动脱离现实,难以理解客观事物,不能适应住院环境。要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较困难。

  1.3  结果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3 520例,其中22例自杀病例均由工作人员及时发现、抢救成功,无一例自杀死亡,大幅度降低了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

  2  护理干预

  2.1  掌握病情,重点患者心中有数,如新入院患者、请假回院患者、恢复期患者及有自杀家族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等。对每一个住院患者进行系统的自杀危险性评估。注意患者的言语、行为、态度的变化,善于捕捉患者言语和非言语的暗示信息,及时发现先兆,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防范于未然。

  2.2  由于患者的特殊性,精神科护理与其他科室的护理有着很大的区别,其护理要求很高,因为如果我们只注重精神病患者的躯体症状,而忽略了引起精神症状的原因,就不能给予患者恰如其分的护理,不利于康复[2]。采取心理疏导和正面鼓励的方法,保持患者心理平衡,从而调动患者的正性心理,使其在心理上认同治疗,配合治疗。

  2.3  讲解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从预防的角度,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协助患者制定远期或近期康复计划,使患者具备应付各种压力的心理准备,教会患者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挫折,激发其对生活的兴趣和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使患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以维护健康,预防复发,促进康复。

  2.4  护士注意把握和患者交谈的尺度,和患者交流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病情以达到和掌握患者的整体情况[3]。护士经常深入病房与患者沟通,使其感到有人关心,有人同情,有人理解,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提高自信心,改善自卑心理,激发责任感。

  2.5  加强“三基”培训,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掌握抢救流程,在繁忙的工作中镇定自如,减少因技术原因造成的投诉与纠纷。

  2.6  有过自杀行为者,应是自杀预防的重中之重,具有自杀家族史者,更应加强自杀风险的评估,并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在积极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及时予以心理社会的支持性干预,对有效控制精神症状并预防自杀具有积极意义。

  2.7  严密观察恢复期患者,有些患者虽然病情稳定,但由于受到社会的歧视,就业困难以及精神刺激等,自杀率高,必须多加注意,减少不良刺激。

  2.8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如我院制定的不间断梭巡制度实行以来,患者自杀、自伤等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了护理安全。不间断梭巡制度即24小时病房不停的有工作人员在巡视病房,观察病情,特殊情况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有效的杜绝意外事件的发生。

  3  出院指导

  3.1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再建的过程。他的预后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安定,做好其防治工作尤为重要。目前,就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只能接受短时期的住院治疗,如何提高患者院外治疗效果是精神卫生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4]。

  3.2  注意心理关怀 

  精神病患者经住院治疗、病情好转后,因社会歧视、家庭问题以及工作等原因,导致患者思想波动,对人生前途悲观,自杀者不乏其人,尤以首次住院者为多见。针对此种患者心理状态,应在采取有效治疗的同时,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家属、单位应了解精神卫生知识和精神疾病,接受患者,解决好出院后患者工作、家庭等矛盾,为继续康复奠定良好基础。

  3.3  在患者离院时,护士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复诊时间,指导他们如何护理好这类患者,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不顺,寻找家庭、亲友、朋友、社会的支持和帮助,适应社会生活,顺利重返社会。

  3.4  国内有报导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行为主要发生在请假出院期间。家族中(尤其是一级亲属中)有自杀史者,更应注意其有无自杀的先兆表现,如;觉得活在世上没有意思、自觉罪大恶极该死、不能忍受痛苦、不想活了、隐藏或寻找刀、剪、绳类危险物品等异常的言语及行为。如果出现这些先兆表现,就应提高警惕,严密注意患者的动向,防止意外的发生或立即送精神病院住院治疗。

  3.5  因为精神患者的就诊间隔较长(一般为1个月左右),每次就诊医生开的药较多,患者也容易拿到。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般由家属保管药品,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督促患者服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防止患者过量服药中毒。

  4  小结

    应用自杀危险性评估对住院患者进行现象观察,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级护理,可以将住院精神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性降到最低,是防止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意外的护理重点,同时确保了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杨德森.行为医学[M].长沙: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5-63.

  [2]何丽艳.人性化服务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6,9:824-825.

  [3]陈淑清,王述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57.

  [4]祝书文,贾金鼎,尹玉珠.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356-357.


作者单位:(湖南省宁乡县精神病医院,湖南 长沙 410600)

作者: 冯春,金凌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