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22期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探讨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评价分泌性中耳炎几种治疗方法的有效率和治愈率。方法:对分泌性中耳炎85例进行临床分析,包括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重点对发病3个月之内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观察。结果:保守治疗治愈率为36。...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评价分泌性中耳炎几种治疗方法的有效率和治愈率。方法:对分泌性中耳炎85例进行临床分析,包括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重点对发病3个月之内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观察。结果:保守治疗治愈率为36.4%、有效率65.9%,保守加手术治疗的治愈率为44%、有效率72%,手术治疗的治愈率为43.8%、有效率68.8%。结论:保守治疗加手术治疗治愈率和有效率较高。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 治疗

  目前对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已经较明朗,但是临床给治疗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虽然已有各种治疗方法,但是疗效不尽理想。许多医生对该病确诊以后喜欢很快给予鼓膜切开、置管等手术疗法,但是对分泌性中耳炎的非手术治疗却重视不够。笔者对一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疗进行观察分析,认为分泌性中耳炎的非手术治疗应给予重视,在提高疗效方面占有重要位置。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5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①主诉:耳闷、耳鸣、头胀感,伴听力下降,发病数天~3个月。②耳镜检查:鼓膜色泽改变,呈桔红色、粉红色、暗灰色等;内陷,做自家吹张时鼓膜不能活动,患者自己也不能感觉到耳内有压力变化。③做电测听和声导抗检查显示,纯音测听有明显的骨气导间隔≥15dBnHL,声导抗检查力B型或C型曲线。④排除鼻咽部及鼻腔占位性病变或因放化疗波及头颈部组织者。年龄0~6岁18例,7~8岁19例,19~60岁36例,60岁以上11例。病程:1周内62例,1周~1个月7例,>1个月~3个月16例。
   
  发病原因:上呼道感染51例,过敏鼻炎合并感染4例,慢性鼻炎鼻窦炎6例,糖尿病2例,急性气压改变所致1例,小儿腺样体肥大1例,过度劳累及情绪紧张5例,其他13例。

  1.2  治疗方法  目前,分泌性中耳炎一般情况下发病后均已开始治疗,也有少数病例不能在发病早期接受治疗。本组病例均为发病3个月之内者。

  1.2.1  保守治疗组  首次来诊者均针对发病原因给予药物治疗,包括抗感染药物、抗过敏药物。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同时给予抗炎、黏膜修复剂治疗;鼻炎及鼻窦炎症者,同时减充血剂、抗炎、抗过敏治疗,交替疗法应用。治疗过程中每周复查声导抗一次。3次声导抗不能恢复者或患者已在外院药物治疗无效后要求住院手术者考虑手术治疗。

  1.2.2  手术治疗组  凡经保守治疗不能恢复者采用手术治疗,采用“鼓膜切开+中耳冲洗”疗法。切开患侧鼓膜后,向中耳腔灌注20ml生理盐水加5mg地塞米松的混合液,术中可见冲出液体浑浊,有块状物漂浮。然后,对耳屏按压,使中耳腔有压力变化,直至患者感觉到鼻咽部有液体流入为止。每天给患者滴耳剂(0.5%氧氟沙星滴耳液20mg加入地塞米松5mg)应用,滴耳时仍然作耳屏按压动作,3次/d,按至耳咽部有药物流入感为止,坚持一周左右,同时应用黏膜修复剂、抗菌药物治疗,方法同保守组。

  1.3  疗效判断  以患者自我主观感觉、声导抗测试结果及耳镜下鼓膜色泽形状改变进行判断,分三级。一级:完全恢复,患者耳闷、耳鸣、头胀感消失,听力提高,声导抗A型,耳镜检查鼓膜色泽形态恢复正常。二级:好转,患者SOM症状减轻,声导抗B型或C型,耳镜检查鼓膜色泽仍异常或内陷未恢复。三级:无改善,患者耳闷、耳鸣、头胀感及听力无改变,声导抗B型,耳镜检查鼓膜色泽形态未见改善。

  2  结果
   
  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分泌性中耳炎的各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比较(略)

  3  讨论

  3.1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学治疗的重要性  从本组病例中可以看出,病因多是细菌感染、过敏因素及代谢性疾病造成的耳咽管功能障碍、中耳及耳咽管黏膜炎症损伤,所以,治疗中应先针对病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仅起到引流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耳黏膜损伤修复问题。

  3.2  手术治疗方法评价  鼓膜穿刺虽然抽出中耳腔的积液当时患者感到耳胀消失,如果中耳负压仍存在、病因未消除,穿刺孔闭合后很快积液又产生。鼓膜切开的切口比穿刺口大,引流好,但许多情况下,黏液的存在,切口处容易愈合,症状再现。鼓膜打孔可造成鼓膜有小缺陷,这种小穿孔半个月左右会愈合。鼓膜置管术可发生黏液堵塞管口。因此,引流术时应抓紧时机治疗中耳黏膜损伤。

  3.3  对分泌性中耳炎药物灌注的看法  该方法的优点:①冲洗出炎性物质,给黏膜一清新的环境,利于修复。②注入地塞米松或尿激酶等药物,溶解纤维蛋白原,耳咽管内表面活性物质增多或活性提高,咽鼓管开放压降低,有利于分泌物从咽鼓管排出,恢复耳咽管的通畅。
   
  总之,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病因治疗和恢复中耳黏膜功能是关键,手术可以起到引流和改善中耳负压的作用,促进疾病的恢复,但不可过分依赖。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河南 郑州 450052

作者: 白险峰,董明敏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