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23期

儿童福利机构传染病防病机制的初步探讨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儿童福利机构传染病防病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弃婴弃儿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正日趋严重,孤残儿童的残障程度也不断加重。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探讨适合孤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上海市儿童临时看护中心于2005年6月1日正式揭牌成......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儿童福利机构 传染病 防病机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弃婴弃儿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正日趋严重,孤残儿童的残障程度也不断加重。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探讨适合孤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上海市儿童临时看护中心于2005年6月1日正式揭牌成立。该中心的主要职能是接受本市范围内经体检或救治后符合验收要求的1~14周岁的弃儿(疑似),为其提供2~3个月临时生活照料或特殊教育,同时提供一定的心理评估和救治,便于公安部门查找父母和确认身份。由于该中心收治儿童大多为残障儿童,均带有不同程度肢体和智能残疾,营养状况低下,生活状况和条件不佳,可能带有各种感染性疾病,更为严重的是绝大多数儿童存在免疫接种史不详甚至免疫接种空白,因此在这样一个流动程度相对较大的机构内一旦有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发生,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何减少和杜绝传染病的发生,避免对这些身心本已受创的儿童造成进一步的伤害是机构工作人员面临的一个严峻而迫切的问题。本文就2008年5至6月在上海市儿童临时看护中心发生的一起麻疹小范围内流行以及机构工作人员所做出的迅速应对措施做一简要描述,从而对儿童临时看护机构的传染病防病机制做一初步探讨。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2008年5至6月上海市儿童临时看护中心。

  1.2  疫情概况 

  2008年5月30日上海市儿童临时看护中心1名2岁脑瘫儿童出现发热,2天后出现皮疹,先后三次至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最终被确诊为麻疹。在之后的3周内本中心相继出现6例发热出疹儿童均被诊断为麻疹,送至儿科医院住院隔离治疗。所有7例患儿经诊断,6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1例为临床确诊病例。

  2  对策与结果

    针对以上疫情,上海市儿童临时看护中心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启动应急预案,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紧密协作,制定和落实相应的预防消毒措施并对全院职工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教育。相应措施如下:
   
  (1)保护易感人群,做好麻疹疫苗的应急接种;建立长效机制,对新进儿童及时免疫。同时加强饮食营养、户外活动及勤晒太阳,以增强体质。

    (2)强化消毒隔离工作,加强对全院儿童生活和活动场所、儿童生活用品及玩具的消毒工作。每日做好晨间健康检查,发现发热、皮疹及感冒症状等,立即隔离治疗。

    (3)开设隔离组,对可疑传染病患儿分区域观察。加强对发热儿童及其皮肤出疹情况、颊黏膜等部位的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救治。

    (4)对全院儿童进行密切观察,并对发生麻疹病例的同组儿童进行为期21天的医学观察。
   
  首例儿童确诊为麻疹后,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儿童麻疹疫苗应急接种,疫情控制情况良好,患病儿童局限于同组儿童,未出现大范围扩散。

  3  讨论

    上海市儿童临时看护中心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弃儿(疑似)729名,其中患有各类肢体智能残障的儿童共662名,占全部人数90.8%。由于所收治的残疾儿童比例大,既往史不详,疾病构成复杂,传染病隐蔽性强,如何做到杜绝传染性疾病在中心内的发生和流行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此次的麻疹防治工作的开展,提出以下体会。

  3.1  加强免疫接种应急机制,建立长效机制,对新进儿童及时免疫 
  麻疹作为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呼吸道传染病,所引起的并发症存在于人体各个器官。自20世纪60年代麻疹减毒活疫苗研制成功以来,70年代起该疫苗接种率逐年提高,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但是全世界目前每年仍有3 500万新发病例。麻疹仍然是疫苗可预防病毒性传染病中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1]。

    实施免疫接种是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他们居无定所,为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城市流动人口儿童历来是免疫接种的薄弱环节,甚至部分儿童存在免疫接种空白,缺乏有效的免疫屏障,而城市弃儿弃婴则大部分来自流动儿童,所以往往存在免疫接种不全和免疫接种空白[2]。麻疹疫苗的免疫原性比较理想,因此在麻疹疫情发生后对密切接触者、易感者进行麻疹疫苗应急接种,不但可以延长已感染者的潜伏期 ,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易感者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控制疫情的扩大蔓延[3,4]。本次机构内出现7例麻疹患儿之后,即联合当地疾控中心对机构内所有儿童进行麻疹疫苗应急接种,至此机构内未有第8例麻疹患儿出现。在一项有关2005年至2006年长春市麻疹流行的调查报告中也提出在对8个月~14岁儿童进行了应急免疫接种之后,长春市麻疹发病有明显回落趋势[5],同样证实了应急性的免疫接种对保护易感人群,确保有效免疫屏障的形成是十分必要的。至此,机构领导和疾控中心领导经过研究论证决定鉴于机构内儿童存在免疫接种史不详甚至免疫接种空白的状况,更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决定建立长效机制,对每个新入机构儿童进行麻疹疫苗等计划免疫接种。这无疑对提高机构内儿童的抗病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3.2  加强传染源控制,改善易感人群的抗病能力 

  麻疹传染性极强,急性患者是其最重要的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凡未患过麻疹和未接种疫苗者均为易感者。潜伏期可长至21天。此次机构发生首例麻疹患儿后即对同生活小组儿童进行单独观察隔离21天,避免与其他各组儿童共同游戏和生活,因此所有7例患儿均为同一小组儿童,未蔓延至其他组儿童。也说明了此次麻疹流行之后,机构内应急措施对传染源的控制是有效而积极的。
   
  由于本中心收治儿童大多为流动儿童,部分曾在外流浪,而且大多营养状况不佳,部分带有感染性疾病,甚至可能处于某些传染病的潜伏期,为了避免对机构内儿童构成传染威胁,机构规定,对每个新入机构儿童进行医学观察,加强营养,房间勤通风,多晒太阳,排除传染病方能与机构内儿童共同生活。同时,对机构内儿童加强医疗查房,一旦有发热、出疹等现象,及早就诊,及早隔离。

  3.3  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在传染病的防治方面切断传播途径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此次流行发生后,机构内对儿童生活场所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了强化,细化传染病防治工作流程。加强对全院儿童生活和活动场所、儿童生活用品及玩具等的消毒工作。同时加强对机构内儿童的督促教育工作,养成必要的卫生习惯,以避免传染病的发生。

  3.4  提高医护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强化防治意识,改善护理质量  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对儿童常见传染病的认识,对于及早发现疾病,控制疾病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加强了医护人员的自身保护,同时避免机构内儿童受到再次的身心伤害。因此机构曾多次选送医护人员去市级定点医院进修,请专业人士到机构讲课以提高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以期为中心内儿童提供更优质而人性化的服务。

  3.5  优化机构管理体制,加强突发事件应对防范能力 

  本中心在日常孤残弃儿(疑似)收治、照料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机构管理体制。不仅重视机构内正常的工作分工、协调运转和管理体系,而且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在传染病疫情等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整个应急指挥由中心相关负责人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协调一致、分级负责。医护人员的预防诊治、保育人员在疫情期间的特殊照料、后勤部门的协助保障等一系列应急工作环环紧扣、有序开展,使传染范围有效锁定,疫情得以迅速控制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罗小铭,张晋昕.全球麻疹消除的意义与现状[J].医学综述,2008,14(1): 119.

  [2]杨永钦.免疫空白儿童对麻疹控制策略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3):250.

  [3]杨永钦.无锡市校园麻疹控制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4):354.

  [4]李承炎,袁绪志.巫山县麻疹控制策略评价[J].医学信息,2006,19(10):1793.

  [5]孙于莉.长春市麻疹疫情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6,(10).


作者单位:1.上海市儿童临时看护中心,上海 200023;2.上海市社会福利中心

作者: 沈红妹,程家富,何彬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